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板证券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证券市场,最初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于1971年设立了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他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设立创业板证券市场的国家。早在1999年,我国深交所就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提出了设立创业板市场的想法,但是直到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才真正与广大证券投资者见面。创业板市场,无论是在上市主体、首发上市条件,还是信息披露要求、退市制度等方面,都与主板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创业板市场上市主体的特殊性,是导致其他方面特殊的原因。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他们往往掌握着高新技术,同时拥有较高的成长潜力。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多为民营性质,并且多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家族控股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有着自己独特之处。那么这种股权方面的特殊性,又会对创业板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实务操作中长期坚持的一项原则。而会计稳健性,也成为了学者们长期研究的对象之一。国内外学者,在验证了各国证券市场存在会计稳健性的基础之上,开始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会计准则及监管、债务契约、公司治理等方面。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已经被学者证明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考虑到创业板市场股权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它在股权集中、股东制衡等方面表现出的特殊性,会对创业板市场会计稳健性产生何种影响呢?国内学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会计稳健性进行的研究较少,那么设立四年多来,创业板市场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创业板上市公司又是否具有会计稳健性呢?特殊的股权结构会对它的会计稳健性产生什么影响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股权集中、股权制衡的角度,选取2009-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验证我国创业板公司是否具有会计稳健性的基础上,深入讨论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分别对创业板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会计稳健性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一共有六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在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之后、展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阐明了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的贡献和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这部分首先简介了学者们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分类,总结了已有关于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然后又回顾了学者们对股权集中、股权制衡的定义,发现学者们将研究重点多放于二者分别对公司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相同领域却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最后综述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多用主板上市公司作研究。已有研究发现股权集中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有关股权制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却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第三部分是我国创业板市场介绍及其股权集中、股权制衡现状。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大致情况,包括创业板市场的设立背景以及它与主板市场相比的特殊性,之后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现有公司的股权集中、股权制衡情况进行了大致的统计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创业板市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多数只能相对控制上市公司,控制力和主板市场相比较弱。前十大股东已经掌握了上市公司大部分的股权,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被少数大股东所掌握。另外,除第一大股东之外的其他大股东,他们的持股数量总和能够与第一大股东相抗衡,说明创业板市场具有一定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创业板市场现状的分析,是为后文研究假设的提出和实证回归部分做铺垫。第四部分是研究假设推出及模型设计。这部分首先介绍了与论题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基于上述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股权集中、股权制衡是如何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何种影响,之后提出了三条假设:假设一,创业板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假设二,股权集中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就越低;假设三,股权制衡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就越高。之后借鉴Basu(1997)经典模型设计了本文的回归模型,并且定义了相关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排名前十的股东持股比例总和(TOP10)、排名前十的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10)来衡量股权集中程度,用排名第二与第一的股东持股比例比值(Z1)、排名二到五的股东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值(Z2)、排名二到十的股东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值(Z3)来衡量股权制衡程度。第五部分是实证回归过程与结果分析。本文选取了2009-2012年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之后,利用stata软件对样本进行实证回归。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描述性统计,初步发现会计盈余对股票回报率反应的不对称性。(2)相关性分析,表明被解释变量与各主要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利用总体样本和各年度截面数据分别进行回归,验证了假设一,表明我国创业板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但是会计稳健性的水平在逐年降低。(4)将衡量股权集中程度的三个变量分别带入模型,利用总体样本进行回归。由于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对模型进行处理之后,含有TOP,。的回归结果仍然不理想,但是含有TOP,和H10的回归结果都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二,证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水平就越低。之后利用中位数分组对照法,将TOP,和H10以中位数为界分成两个对照组,并且分别进行回归,发现股权集中程度较低的组中,表现出了较显著的会计稳健性。(5)将衡量股权制衡程度的三个变量带入模型中,利用总体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同样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利用前述方法对模型进行改进之后,依然没有验证假设三。之后利用中位数分组对照的方法,将衡量股权制衡程度的变量以中位数为界分成两个对照组,并且分别进行回归,依然没有验证假设三。但是回归结果显示,只有三个制衡程度较高的组表现出了显著的会计稳健性。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由前面的回归结果分析,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创业板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但是会计稳健性的水平正在逐年下降。第二,股权集中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就越低。第三,对于“股权制衡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就越高”的假设,本文并没有直接得到验证,但是通过多次回归对比,间接发现股权制衡程度达到一定高的水平,创业板公司才会表现出显著的会计稳健性。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条相关建议:第一,股权集中要适度,提高对大股东的制衡。第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披露要求。第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两点:第一,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区别于以往关于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样本选择。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会计稳健较晚,现有的相关研究多以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讨论创业板市场会计稳健性的文章又比较少。所以本文将研究对象选定为创业板市场。第二,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从股权集中、股权制衡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其对创业板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初衷及其相关政策决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其独特之处。有关创业板的文章也很少能够对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其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的不足体现为两点:第一,样本数量不足够大。受到创业板设立时间和上市公司数量的限制,本文进行研究所选用的样本数量不足够大。第二,解释变量不够全面。本文选取了若干衡量股权集中、股权制衡程度的变量,可能并不能够全面地表现创业板股权集中、股权制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