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中的非均衡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即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的选择问题决定了一个国家如何制定本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我国地区间(东、中、西部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表现在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教育水平等差距的日益扩大。因此,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税式支出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通过对投资、人才流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几方面的影响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主要应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辅之以比较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借鉴了其它市场经济国家运用税式支出政策调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功经验,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税式支出政策,为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建议。全文除前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西方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其中非常有影响的有大推进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与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理论、中心一外围理论、依附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倒U型理论等非均衡增长理论。第二部分介绍税式支出的基本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问题已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投资、人力资本、科技和制度因素分析其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阐述了税式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税式支出的制定与实施,对投资、劳动、科技和制度有着很大影响,通过比较其它国家利用税式支出政策,合理调整财税区域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税式支出政策,构建一套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间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