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南朝陵墓石刻有翼石兽和神道石柱的渊源与传流,这是全球视野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通过研究这样的案例,以期得到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深度反思,这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所在。论文首先从史观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梳理了前代学者对南朝陵墓石刻渊源研究的成果;接着在外来文化的渊源问题上首次明确提出亚述的人面有翼兽不是南朝陵墓石刻的直接渊源,本论文通过有翼兽和纹饰研究,证明直接渊源是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在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埃及几处分别发展起来的几种有翼兽化形象(斯芬克斯、拉马苏、格里芬、希美辣等),在公元前500左右于希腊的初次定型。这种定型的样式,在希腊化的过程中传播到与中国毗邻的地区。论文在传流问题上提出南朝陵墓石刻形象外来文化影响因素主要的传入途径,是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和草原地区的动物风格,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传入动力主要不是佛教的传入,而是两汉时期中原国家对西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扩张的综合行为的后果。论文认为在南朝陵墓石刻形象流传过程中,外来因素经过本土化过程而基本定型。南朝陵墓石兽雕刻时期,可能再次受到当时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艺术风格的直接影响。论文同时首次提出,今天,南朝陵墓石刻成为南京城市标志,存在着与中国龙类似的文化误读问题;而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问题也是目前应当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