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筑城高峰时期,楚国从“土不过同”的小国逐步发展成为千里之国,并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城邑。学界对于城市考古多是从城邑的布局、规模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城市布局情况。然而,一座城邑的建设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域的征服和统治情况。从文献资料能发现楚城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对于考古发现的楚国城邑,可以从城邑类型和分布两个方面做初步研究。基于城邑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楚国城邑类型分为都城、别都、县邑、封君邑、军事城堡、经济功能型城邑和一般城邑。通过归纳总结不同类型城邑的特点可以看出楚国城邑存在一定的层级,都邑的面积远远大于其他城邑,县邑城基本沿用了其它诸侯国的国都,规模大、等级高,而军事城堡则面积较小,功能也比较明确,少数城邑存在手工业作坊。在划分楚国城邑类型的基础上,能够看出各类型的楚国城邑分布存在明显的战略布局意识。豫南地区县城密集,当为楚人北进中原,“欲以观中国之政”战略目标所致;集中分布安徽地区的县城是楚人“逾夏而图中国”时广置的县城和军事堡垒,形成了淮河流域的县城分布区。在鄂东区域,铜矿资源丰富,分布着许多矿冶遗址,楚人在鄂东形成了以五里界古城、鄂王城和大冶铜绿山为核心的矿冶区。军事城堡除了在东部矿冶区存在外,都集中分布在军事要地和边疆地区,如随枣走廊的云梦楚王城、湖南的许多小型城邑。不同时期楚国城邑建设的不同特点同楚国的战略布局的变化相一致。楚人在春秋早期重在打通北上中国的通道,顺利地控制了申国和息国,并设立县城屯兵以争霸中原。在春秋中期,楚人一方面北进中原,围绕息县建立了东北方向的县城防御群,另一方面通过随枣走廊控制铜矿资源,掌握了铜矿生产管理中心城市——五里界古城。春秋晚期楚国城邑建设继续纵深发展,在方城外建立起陈、蔡、不羹的外围防御县城,又顺江而下,在湖南北部修筑城邑为战国时期大量楚人南迁打下了基础。战国早中期楚人开始在毗邻核心区的通道上修建大型军事城堡,并逐渐往东发展,在安徽地区地区建立县城。战国晚期,只有零星的新修城邑,随着秦国对楚国的进攻,楚国城邑过渡成秦国城邑,有些延续到汉代。研究楚国不同类型的城邑分布,从城邑所处的位置能够发现楚人构建了一套“慎其四境”的防御体系。在楚国的核心区,城邑数量较少,纪南城规模宏大,辐射了整个鄂西平原。围绕核心区北部、南部和东部,在交通要道和边境地区建立了中原县城群、核心区通道的大型军事城堡和湖南地区的军事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