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迁移、文本误读与翻译策略—以《西游记》中佛籍语汇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东西方译论精华作历史回顾,重点介绍译学研究之现状,尤其是文化转向及其内涵。同时概述佛籍移译对中国文学艺术、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案例分析对象《西游记》,其佛籍语汇的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和总体评述,皆在此章一并展示。第二、三、四、五章,分别研究四个核心词汇:道、缘、善哉、禅。这四章结构雷同,各章皆先从语言内部翻译入手,研究该核心词汇在汉语语言文化内部的历史轨迹及现状,剖析与之相关的文本误读和文化迁移。接下来研究语际翻译。通过与英文译本比较研究,展示译者如何误读源语文本,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以及在此策略指导下的文本操作,给目标受众传递的文化图景如何疏离于原始价值。第六章基于前述研究成果,将视野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核心词汇的翻译,拓展到整个与佛教相关的文本翻译。这是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一支。通过对译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对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构建(culturalconstruction)和文本模式(textualgrid)理论的借鉴,从译学研究的高度更深入地探讨文本误读、文化迁移与翻译策略,最后作者针对佛教资料翻译提出自己的翻译策略,即梵语化策略。第七章归纳文本误读、文化迁移与翻译策略三者的相互关系,总结出以梵语化策略为主体的综合翻译策略,凸显本文整个研究以文本误读(或误译)为出发点、以翻译策略为落脚点、而文化因素则贯穿始终的理论特点。   总之,本文运用当代译学研究理论成果,结合实际翻译操作,观察文化迁移过程中造成文化误读的相关主客观原因,并着重结合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共铸及其误读现象,探讨文化传播者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策略,期冀能于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肌体,正确解读跨文化现象,增强价值理性和文化智慧,并借以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学理基础。
其他文献
笔者根据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学习策略理论总结出七种适用于口语学习的策略:管理策略、形式策略、意义策略、准确性策略、流利度策略、依赖母语策略和回避母语策略。本文将根
《长恨歌》是我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最有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此小说语言华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作者通过对小说人物的描写,记叙了20世纪40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以来备受关注,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分别从语义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阐述。其中韩礼德的三大
时至今日,国内外关于莎士比亚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正如《莎士比亚经典名著丛编》主编阮坤在该丛书总序中所言:"莎士比亚既属于英国,也属于全世界,既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