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记录着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它们集中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它们是传统文化最本真、最原生态的保存。音乐类非遗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积累的,音乐类非遗是各民族与各地域人们生产生活的见证者。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特征的需要,同时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种种问题,国内对于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而国外趁机“抢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亟需解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在古代多运用于战场上鼓舞士气,现在多在节日庆典时进行展示,起到凝聚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过度“商业化”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本真性。如今新媒体环境下,其发展禁锢于人际传播及群体传播,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其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常山战鼓还存在着品牌形象不鲜明、品牌识别度较低、品牌文化不精炼等问题,未能形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品牌资产。所以,本文以“常山战鼓”为例,通过调研问卷的形式调查常山战鼓的品牌识别度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品牌资产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塑造的可行性路径,探讨知名度不高的音乐类非遗如何通过品牌塑造的过程找到适合的品牌传播策略,克服当前的发展瓶颈。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研究,对品牌、品牌资产的概念,以及品牌资产模型进行了梳理,在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品牌资产的涵义,重新构建了有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资产模型,并论述了我国音乐类非遗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知名音乐类非遗的品牌塑造过程及其品牌传播渠道。本文认为,一个企业的品牌资产应由隐性资产和显性资产构成,其中包括品牌文化、品牌延伸、品牌传播三个方面。通过对音乐类非遗“常山战鼓”的品牌传播策略现状的研究,发现了常山战鼓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后从品牌文化、品牌延伸及品牌传播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音乐类非遗品牌塑造的可行性路径,意图通过塑造音乐类非遗品牌,探索音乐类非遗品牌塑造的有效方法,以期望最终能达到更好的品牌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