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ijiaz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而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日渐乏力,以往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弱化,加之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匮乏,导致目前的发展遭遇瓶颈,因此亟需通过转型升级促进新的增长。然而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分关键,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行业,它是经济的粘合剂,能促进经济交易,刺激商品生产。从空间上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集聚倾向,与制造业集聚相比,它的集聚程度更高,且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少有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考察,同时已有研究在所用数据和方法上还有待完善,且仅从行业层面或者地区层面的单一角度加以考察,缺乏行业和地区层面的整合分析,导致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本文综合行业和地区层面,利用更丰富的数据资料,深入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新古典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具体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假说;接着,以中国为案例,利用测度指标描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性事实,考察其变动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4个服务行业的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假说加以实证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与传统制造业集聚理论的解释有所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信息化、知识外溢、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以此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2)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与较强的集聚趋势,从整体上看,无论集聚程度还是集聚趋势均要领先于其他服务业和制造业,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强烈的集聚特性;(3)从空间上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集聚的势态,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集聚中心,以东北和中西部为外围的发展格局;(4)在行业层面下,行业的制造业需求、信息化程度、知识密集度和国有化程度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的影响;(5)在地区层面下,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和地方保护也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6)在两重层面下,行业和地区结合的交互因素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仍然存在显著的作用。上述研究结论可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与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据此提出了若干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囿于笔者自身的学术水平,本文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论文最后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在现代不断的被应用和普及,网络浸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装网络市场正以一种飞速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电子商务交易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步伐也在加快,向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不断前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既是政
自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和房价持续上涨,房价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研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展开,主要存在四种观点:“住房需求驱动论”、“房
在产业配套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分析了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有的优势条件,指出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其未来发展在配套环境、配套水平和配套方式等
群体性事件是指特定参与者受到社会事件刺激后引发群体情绪,并受其影响产生的群体行为。群体行为中表现的情绪已经超越了个体水平的情绪。群体情绪是指当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
<正> 巴尔干是连接亚非欧三洲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历史上是风云变幻、战争频繁的地区,素有"火药桶"之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是从这里点燃的。随着前南斯拉夫联邦
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特征。但两者自产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应该倾向于相关性还是应该倾向于可靠性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相关
工业机器人弹簧式平衡缸是用于平衡重力对机器人Ⅱ轴所产生的力矩,平衡缸参数的配置直接影响到对偏重力矩的平衡效果,以及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因此,对弹簧式平衡缸
随着通信科技的不断更新与传播技术的不断更进,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登上了信息传播的大舞台。网络和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形式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进一步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第三次辨论的初始阶段呈现出范式间论战的特征 ,辩论出现了两个纬度 :理性主义范畴内各学派之间的论战和反思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这些学派在国际关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