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研究表明内疚能够促进道德内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增强个体之间的亲社会行为,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道德功能,然而同样作为道德情绪的羞耻是否同样具备积极的道德功能呢?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没有达成一致。本研究随机选取1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在互动游戏中诱发情绪,通过生理反馈和主观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情绪的激活,选择“欺骗行为”这个典型的不道德行为作为内疚情绪和羞耻情绪的诱发源和行为取向的观测指标,探究欺骗行为中个体产生的内疚和羞耻对其行为取向的影响。研究一采用改良的猜硬币互动游戏的实验范式,实验任务设置小额金钱奖励、大额金钱奖励和积分游戏三个环节,比较不同诱因(正强化、负强化)对个体欺骗行为的影响。研究二使用研究一的金钱游戏实验范式,对在游戏中存在欺骗的被试进行选择性的揭露和不揭露,依据被试事后情绪词选择的情况,将被试分为内疚组、羞耻组,并随机抽取诚实被试作为对照组,采用八通道生物反馈仪采集他们的生理指标,包括肌电(EMG)、脉搏(P)、血容量(BVP)幅值和频率、皮电(SC)以及皮温(Temp),检验情绪激活的有效性。研究三通过E-prime实验程序分别收集内疚组、羞耻组和诚实组被试在积分游戏中的行为数据(欺骗次数和诚实轮次),分析这两种情绪对个体行为取向的影响。(1)研究一的行为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欺骗机会下,“负强化”情境中的个体表现出的欺骗行为显著多于“正强化”情境。(2)研究二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内疚诱发组个体未揭露期(Ⅱ)的脉搏、皮电以及血容量频率指标显著强于基线期和未揭露期(Ⅲ)(P<.01),未揭露期(Ⅲ)的脉搏、皮电以及血容量频率显著强于基线期(P<.05),生理指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事后的情绪词选择中均报告有明显的内疚情绪唤醒。羞耻诱发组个体揭露期(Ⅲ)的肌电、皮电和血容量指标均显著强于未揭露期(Ⅱ)和基线期(P<.01),生理指标呈现出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事后的情绪词选择中均报告有明显的羞耻情绪唤醒。诚实组被试的生理指标除皮电和皮温显著性下降外,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变化,被试处于越来越放松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情绪变化。(3)研究三的行为指标结果表明:内疚组坚持诚实的轮次是三组中最多的,显著高于羞耻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内疚情绪组个体的欺骗次数少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羞耻情绪组个体的欺骗次数是三组中最少的,显著少于对照组,坚持诚实的轮次是三组中最少的,显著少于内疚组与对照组。以上的研究结果发现:(1)在人们心中损人利已型欺骗的不道德性得到了普遍认同,非损人利己型欺骗的接受程度较高,存在对非损人利己“合理化”的倾向;(2)内疚组被试在欺骗次数和坚持诚实的轮次上表现出补偿取向,内疚情绪对被试的行为取向具有积极作用;(3)羞耻组被试在欺骗次数上表现出补偿取向,在坚持诚实的轮次上表现出回避取向,羞耻情绪伴随着回避/补偿的行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