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交通部示范工程四川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以下简称“川九路”)被誉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首条环保景观路。自川九路之后,公路环保景观逐渐成为交通行业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领域,人们对出行的需求不再只是简单的空间移动,而是更加注重公路沿线景观美学的欣赏与环境的保护,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文首先应用国外景观美学评价方法“心理物理学法”对风景区公路景观进行了美学评价;然后对川九路提出的新理念进行了提升,提出了关联性设计(context sensitive design,简称CSD)与景观分段设计新理念,指导了世界自然遗产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拓展了CSD理念重要内容之一的公路环保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在中国开展路域生态学研究的框架,最后研究了作为路域生态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公路动物通道设置的关键技术。取得的成果如下:1、公路自然景观美感度大于人文景观美感度,然而有些人文景观类型也有较高美感度,如农田、特色建筑景观等;自然景观组成要素美感度大于人文景观组成要素,前者包括水体、森林、花卉、天象、草地,后者包括农田、人工种植、村庄、雕塑和广告牌;公众偏好具有自然性、独特性、变化性和生动性特征的景观,而对于景观的娱乐性、文化历史性和整体性等特征不大关注;通过景观细部特征分析得知,中景和远景景观的美感度较高;组成要素色彩对比较强的景观美感度较高;格局特征为连续性的景观美感度较高;本研究美学感知主体包括景观环保专家、景观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和普通市民,研究发现四类群体美学偏好具有共性,差异性体现在景观环保专家美学评价具有稳定性,而非专业群体评价波动性较大,景观环保专家更偏好自然景观;性别、专业、学历对公路景观美学感知影响不具有显著差异;道路使用者路域景观美学感知与人工设施特色性、人工设施距离、设施融合度、植被盖度、景观质地、水体大小、植被类型、景观多样性、景观自然性、景观开阔性、景观完整性、景观生动性都是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景观美学感知与天象特色和道路在视域中显著性两个因子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建立了道路路域景观美学评价模型:景观美学质量(Y)=2.1+0.675×植被种类(X1)-0.535×景观完整性(X2)。2、CSD理念可以在公路建设各个阶段贯彻,川九路的成功之处在于灵活运用设计标准与指标、公路廊道综合功能得到较为全面的体现、多学科专家团队自始至终的指导和公路景观美学设计的深入研究。在CSD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开展“路域生态学”研究的设想,给出了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3、提出了公路景观分段设计新理念,认为公路景观可划分为景观特色带、景观过渡带及景观特色点,景观特色带内至少体现一种景观美学特征,而在景观过渡带内不需要体现过多美学特征,只要公路与周围景观融合即可,在景观单调地区景观特色带或过渡带长度可取3km左右,在线形多变地区(如山区)可取10km或更长。景观特色点可能分布在景观特色带与景观过渡带内,但是在实际景观规划中应尽量把景观特色点划分到景观特色带内。4、详细总结发达国家生态敏感区域公路动物通道设置方法和原则,结合世界自然遗产卧龙自然保护区实际,通过现场踏勘、专家咨询、公路沿线访谈及发放调查表的方式确定了卧龙生态敏感区域公路动物通道位置,从工程设计上提出了不同种类动物通道设置的关键技术,包括通道规划、通道内部设计、外部配套设计、通道组织管理、通道监测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公路景观美学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公路景观整体规划设计新理念架构,以及公路动物通道设置的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未来在我国全面开展“路域生态学”研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