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临床作用较显著。但由于其较大的毒副作用,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是从雷公藤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单体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雷公藤红素对于心血管系统有潜在危害。目前,雷公藤红素的心脏毒性评价及毒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而对心脏h ERG离子通道电流是否阻断常作为评价药物心脏毒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研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心脏h ERG离子通道的影响,使用不同的脉冲刺激,分别测定雷公藤红素对h ERG离子通道电流阻断的量效曲线,对h ERG离子通道电流-电压(I-V)关系,激活和失活的影响,同时结合PCR定点突变确定与雷公藤红素作用相关的位点。结果发现,雷公藤红素以浓度依赖性抑制h ERG离子通道电流,其半数抑制所需浓度(IC50)为3.30μM。加入雷公藤红素后,在h ERG离子通道I-V曲线中,加药前和加药后的半数激活电压(V1/2)分别为-15.7±1.07 m V和-15.2±0.40 m V,斜率因子(S)分别为8.66±0.55和8.67±0.22,加药前后V1/2和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增大去极化刺激电压,延长去极化时间都不影响雷公藤红素对h ERG离子通道电流的阻断,加入雷公藤红素不影响h ERG离子通道的失活率,说明雷公藤红素对h ERG离子通道的阻断与通道的失活无关。同时发现随着去极化刺激频率增加,雷公藤红素对h ERG离子通道的阻断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一系列通道突变体(5个),以通过比较雷公藤红素对野生型和突变体通道的阻断差异来确定与雷公藤红素阻断作用相关的位点。变体T623A,S624A和F656A能够显著的降低雷公藤红素对h ERG离子通道的阻断(P<0.05)。表明这三个氨基酸位点与雷公藤红素对h ERG离子通道的阻断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