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公共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多元化的变迁,NGO作为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在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加大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NGO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弥补了国家能力的不足,为公民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平台,为民主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在危机事件中,特别是在5?12大地震中,NGO开始大规模登上舞台,许多NGO组织和志愿者为灾区群众提供各种援助服务。它们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在这个紧急时期,由于NGO的倡导性,很多NGO都会跟不同的媒体打交道。这时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谁代表组织发言?需要什么类型的媒体与之交流和宣传?什么信息可以披露?NGO想要展示给公众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种形象对NGO的发展道路来讲意味着什么?NGO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NGO要扩大影响力,调动更多社会公众资源参与NGO的事业建设。在全媒时代的今天,秉持独立的原则的媒体成为了NGO想要合作的对象。借助媒体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为NGO的自我宣传工作所用,更可以将NGO自身的公益理念扩展开来,因此NGO就必须掌握调动媒体为自己塑造形象所用的技巧,正确引导媒体将大大增强组织的影响力,如果应对不当效果也将适得其反。NGO怎样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以平等、尊重和审慎的态度与媒体共同展开长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从而扩大NGO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如何提高NGO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成都商报》和《南方周末》三分样本报刊的相关报道,本文研究了这三份报纸对NGO媒体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三家对NGO的媒体塑造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多地塑造官方NGO的媒体形象,二是报纸塑造的NGO媒体形象有模式化倾向;三是倾向于塑造NGO的正面形象,对NGO的负面问题进行了弱化。而造成偏差的因素正是政府、媒体以及NGO自身,对如何更好地塑造NGO的媒体形象,本文则从政府、媒体和NGO本身出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可操作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