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4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耐药菌感染的中医特征及临床分布规律,观察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辨证使用中医药治疗对于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评价中医药治疗在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入住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病房,符合痰、尿、血液、分泌物任一药敏培养结果出现耐药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中一种即可入组,共计120例。采用SPSS19.0统计数据包,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临床病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按照是否使用中药或中药注射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统计患年龄分布、基础病、感染耐药菌种类、易感部位、感染科室、细菌耐药程度、中医证候。观察周期为14天,观察指标为住院天数、死亡率、治疗药物、细菌耐药程度变化、APACHEII评分、疗效评价定量分析等。结果1年龄及基础病分析:平均年龄为71.20±9.19岁,基础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五种疾病所占比率最高。2耐药菌种及感染部位分析:感染菌种:大肠杆菌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排在第三位,鲍曼不动杆菌最少。易感部位:肺部感染率最高,其次是泌尿系感染,伤口感染最少。易感科室:ICU、肺病科、针灸脑病科、肿瘤科、肾病科为耐药菌感染高发科室。细菌耐药程度:按细菌耐药程度为多重耐药菌比较,所占百分比由多到少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按细菌耐药程度为泛耐药菌比较,所占百分比由多到少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3中医证候分析:虚实夹杂中虚偏重患者最多(59%),其次是虚实夹杂中实偏重(23%),再次是单纯虚证(11%),单纯实证患者最少(7%)。而在实证中痰浊最多,瘀血第二位、热邪第三位、毒邪和湿邪最少;在虚证中气虚最多、阴虚第二位、血虚和阳虚最少。4抗菌药物治疗: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率最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率第二位,氨基糖苷类第三位。5中医药治疗:治法:由多到少排序为补气法、祛痰法、清热解毒法、养阴法、祛瘀法、活血法、祛湿法、温阳法。中药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使用最多,其次为喜炎平及醒脑静注射液。中药:按使用频次多少排序,前十位分别为半夏、茯苓、黄芩、瓜蒌、陈皮、白术、生甘草、黄芪、党参、苦杏仁。6疗效评价:死亡率:治疗组死亡病例数为6例,对照组死亡病例数为8例,两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住院天数:治疗组住院天数为21.33±10.23天,对照组为24.11±11.78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细菌耐药程度:治疗组耐药菌清除为51.2%、耐药程度降低为22%、耐药程度不变为26.8%;对照组耐药菌清除为39.5%、耐药程度降低为13.1%、耐药程度不变为4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改善率治疗组为31%,对照组为1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疗效评价定量分析:改善率治疗组为85%,对照组为5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4种耐药菌感染,得出以下结论:1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为主,且虚证多于实证,主要证素为气虚、阴虚、痰浊、瘀血,核心病机为正虚及伏邪,主要治则为扶正补虚兼以祛邪;2易感部位为肺部及泌尿系,易感科室为ICU、肺病科、针灸脑病科、肿瘤科、肾病科;3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辨证使用中医药治疗对减轻耐药菌感染的病情危重情况、改善细菌耐药程度、促进感染的好转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