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失眠症状或睡眠功能障碍,而我国有超过3亿人饱受睡眠障碍困扰。急性失眠症,从临床角度来看,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处理的,但慢性失眠症却是临床上的一个棘手问题,如果仅靠药物治疗,从长期角度看,首先是疗效不理想,其次是患者对于这种治疗方式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有所顾虑,因此常常需要综合干预,这自然离不开非药物治疗方法。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失眠(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somnia,简称CBT-I)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包括一组针对睡眠相关行为、不适应的失眠相关认知的治疗,与利用急性镇静安眠药处理4-8周一样具有同等的效果,并且长期治疗更有效。慢性失眠症远程管理系统主要就是通过前端设备采集、存储睡眠体动数据,同时算法分析判别患者睡眠状况,通过限制清醒时躺在床上的时间和待在卧室或床上的行为,加强床/卧室/就寝时间与快速而稳定的睡眠之间的联系,促使患者逐步恢复正常入睡,提高睡眠质量。本论文主要介绍该系统的前端设备部分研发、基于睡眠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患者需求,研发了在两种不同情况下使用的前端设备。首先,在患者使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研发了基于离线语音方案的慢性失眠症管理前端设备,通过算法分析判断患者入睡状态,在患者长时间尚未入睡或者中途长时间觉醒时,代替医生提醒患者离开卧室,在有睡意时返回卧室,逐步加强患者与卧室的联系。在每天起床后,可以将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传入上位机,利用软件分析每晚的睡眠状况和整个治疗过程中睡眠的变化过程。而基于Android交互式前端设计利用互联网与远程医生客户端建立连接,实现医生远程管理治疗。利用功能切换,一方面,可以进行长期监测并保存相关数据,通过USB导入上位机,从而分析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睡眠状况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利用FIFO存取传感器数据,并通过蓝牙连接,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移动终端。同时,将睡眠监测分析算法移植到移动终端进行处理分析。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端观察并给予患者相关指示,让患者更容易进入睡眠。本论文介绍的慢性失眠症远程管理前端设备相对多导睡眠监测仪器来说,成本优势明显,而且比较容易操作,在家庭和医疗监护领域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