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黄前流域为研究区域,以1987、2008年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及其他自然、社会经济辅助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2008年景观格局现状及1987-2008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预测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对策,为黄前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阐明了黄前流域景观格局现状及变化(1)黄前流域景观格局现状以经济林、防护林为主。黄前流域面积为292.2km~2,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5.41%,防护林占33.47%,经济林面积为145.97 km~2,占景观总面积的49.96%,其它用地分布面积较小。可见,2008年黄前流域景观格局总体特征是以经济林和防护林为主,构成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他景观类型镶嵌分布其中,苗圃地和裸岩面积较少。(2)从整体景观水平上来看,研究区内的景观类型比较丰富,景观的多样性程度也较高,景观结构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交通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同时斑块平均面积最小,破碎度要高于其它景观类型。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最大斑块指数最高,是景观中的优势类型。交通用地形状指数和分维数最大,所受干扰的强度较大,几何形状最复杂,而苗圃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最小,景观形状规则。经济林的相似毗邻百分比和聚集度、斑块结合度指数最大,景观要素类型的聚集度较高,斑块分布比较集中,空间连通较好。(3)研究时段内,景观类型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林、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防护林等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居优势地位的景观类型由防护林转变为经济林。耕地、防护林、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未利用地所占的面积比例下降,经济林和城镇村及交通用地在景观中所占的比例则有所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防护林和耕地;同时,经济林中有9.8km~2转变为其它景观类型,其减少的去向为防护林、和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从变化率来看,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变化率最大,平均每年增加3.17%,耕地平均减少2.43%,耕地减少的部分主要转换成了经济林和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4)研究时段内黄前流域的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景观中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和斑块平均面积指数一直在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分维数变大,景观形状更加复杂,整个景观的边界褶皱程度变高。SHDI指数值增加,景观利用程度越来越丰富,景观的异质化程度呈上升趋势;而SHEI降低,景观结构并向不均匀化发展,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增大。蔓延度减小,散布并列指数增大,景观要素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衡,优势斑块类型的比例下降,其它几种斑块类型的优势度增加,斑块分布更为分散。2.预测了黄前流域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基于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黄前流域耕地、防护林、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呈减少趋势,防护林减少幅度仍较大,经济林所占比例总体上呈明显增长趋势。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高度化,可以预计黄前流域未来10年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这表明未来水土保持规划中,流域结构优化顺应市场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业,加大经济林斑块的面积,奠定流域的经济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从趋势预测可以清楚看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景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以经济林的空间扩张、防护林和耕地的减少为特征,城市化、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景观格局规划和优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3.提出黄前流域景观生态规划建议按照黄前流域景观功能,并与周围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相联系,从空间结构上对研究区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并分别提出规划建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区的规划,应该以现有林地保护为主,加强森林抚育,同时引进不同生活型和生长型的物种。对于经济林果区的规划,应缩减低产低效经济林,保护水环境,发展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形成商品化经济基地,奠定流域的经济基础。对于农业耕作区设计的规划,应发展以高产、高效、高质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等生态农业。对于水系风光区设计,可适度采用融景观设计、园艺设计于一体的手法,经人为景观创意与规划设计,将其建设成以综合开发为中心,以游赏为途径的旅游风景区。值得注意的是黄前水库作为泰安市主要饮水水源,必须要加强水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