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始终是现代政府治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但是在公共管理实践中,政府预算的效率问题却是一个持续困扰着各国公共管理者的两难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以公共预算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管理变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引入“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开展公共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自此,“绩效”(Performance)这个最初用于投资项目管理分析和人事管理的管理学词汇,成为政府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概念。绩效评价也由此成为90年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改革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对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资源效能,改善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中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绩效问题也同样成为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尽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和基础与西方国家差异较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先进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正日趋纳入中国政府治理转型的视野之中,绩效理念开始逐渐引入。“要研究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已被正式提上中国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议事日程。 国税系统是国务院垂直领导的重要经济职能部门,承担着为政府筹集税收的重任。自1994年国税系统成立之初,就明确了经费由中央财政解决。在“垂直领导,下管一级”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中央财政拨款为各级国税部门提供了基本的运行保障。但是,长期以来国税系统在资金分配上采取“基数加增量”的方法,这种传统的分配模式存在固化了既得利益,加剧地区间贫富差距,资金分配与支出需求严重脱节等诸多弊端,同时也因缺乏追踪问效机制,国税系统经费的支出效率较为低下。换句话说,国税部门自身的绩效问题——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就是所谓的“税收征收成本”——长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999年,这种状况开始因部门预算改革的实施而有所改善。在短短的六年中,国税系统的预算改革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改革的侧重点仍旧局限于程序规范与流程处理等技术层面上,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国税系统的资金运行效率,促进国税系统资金结构的优化,当前适时地引入绩效理念,实行绩效评价已然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以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为分析线索,以国税系统经费预算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来进行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对于部门预算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本文是循着从总体性考察到个案分析的研究线索,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广泛借鉴和立足国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全文分为6章,除第1章绪论外,作为论文主体的其余各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2章,对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总体考察,尝试建立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为后续章节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本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财政支出效率的基本界定;第二,预算评价与绩效预算的关系;第三,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框架性分析。 第二部分即第3章和第4章。这两章进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构成了本文分析构架的主体部分。第3章主要就部门预算绩效评价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大体包括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指标体系以及相关方法模型等几个层次的内容。第4章主要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就典型国家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加以系统的梳理与归纳,以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借鉴。对典型国家的选择,本文参照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两大预算管理模式——盎格鲁(一)美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作为选取样本国家的标准。 第三部分即第5章和第6章。这两章是以“国税系统”作为个案样本的实证性研究,这也是本文作为应用层面研究所体现出的现实价值之所在。第5章主要是就部门预算改革前后国税系统经费预算管理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追溯国税系统经费预算管理模式的变迁演进轨迹、改革前预算编制方法的利弊分析以及当前部门预算改革进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引申出国税系统经费预算管理实施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等内容。第6章则构成了本文对策性研究部分,主要就国税系统经费预算绩效评价目标与框架流程、基本原则、指标体系、亟需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实施绩效评价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和研究。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首次在国税系统经费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评价体系,为国税系统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二,在国内的预算管理文献中,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不同预算管理模式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的主要特征,从而为未来中国政府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提供一个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参照体系;第三,尽可能体现了理论分析与典型个案考察的有机结合,使得研究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