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淮地区是晚清捻乱萌发和大规模展开的中心地带。本文选择捻乱前夕黄淮地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为研究课题,以清代前期的河南夏邑县为研究个案,旨在从家族、集市、寺庙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当地的社会人群与社会组织状况进行具体的综合的考察,探讨清代前期夏邑县乡村社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揭示捻乱前夕该地区社会结构与社区关系的历史特点,力图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更加深入具体地展现和说明晚清捻乱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根源。全文共六章,约60000字。各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前言”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思路,然后对以往有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最后就本文分析架构和基本资料略作说明。
第二章首先考察了明清时期频繁的黄河水患与夏邑县生态环境的变迁,正是这一生态背景,导致了当地生计困境和地区内的人口流动,结果形成清代前期夏邑县独特的社会构成和村落格局。
第三章以夏邑县望姓彭氏为个案,考察了望族控制地域社会的发展模式。彭氏在明代由于经商和科举上的成功而迅速崛起,并通过联姻、结盟、结社、纂修县志等活动获得地域社会控制力。入清以后,彭氏虽然受到文字狱的打击,但通过参与编写县志、倡导理学、兴修水利等地方公共事务活动,至捻乱前夕仍然在夏邑县保持望族地位。
第四章以李集李氏家族为个案,考察了聚居家族建立集市进而控制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李氏也是在明清之际通过经商和科举上的成功而逐步兴起,并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逐渐建立了李集集市,形成对本地段氏等其他家族的竞争与排斥。至清代前期,李氏家族加强了对集市的控制,而且还在水利方面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最终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支配权,同时也迫使其他姓氏走向联合,结果导致地方权力结构的重组,加剧了地方社会矛盾,最终导致这一区域率先爆发捻变。
第五章分别以夏邑县大圣寺、王武庙等两个寺庙及其所在的社区家族和夏邑县王集集市及其所在的社区家族为个案,考察了散居或杂居姓氏通过寺庙、集市而整合地域社会的发展模式。
最后一章“结语”总结了清代前期夏邑县乡村社区发展的多元模式。本文认为,明清以来,家族、集市和寺庙是夏邑县乡村社会人群的三个主要组织纽带和联系方式。由于不同的乡村社区所采取的联系和组织方式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显示了捻乱前夕夏邑县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关系,成为晚清捻乱发生发展的结构性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