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菌核病作为影响桑果产量的第一大病害,在全国的果桑种植基地均有发生。陕西省内果桑种植范围广泛,每年产出的桑果可以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桑果产量受菌核病影响极大,一旦防治不当,会使其减产甚至绝收。一般认为桑椹菌核病病原有菌桑实杯盘菌,肉阜状杯盘菌和核地杖菌,也有研究称核盘菌能造成桑椹菌核病。为了对陕西省桑椹菌核病的病原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本研究采集了桑椹开花时期大田生长的具有核盘菌子实体特征的子实体,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子实体分离和纯化出对应的菌株,对子实体表型,以及从中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两者结合最终确定菌株的种属。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采用平皿法和活体接种法确定其致病性,并在实验室筛选该病原菌的植物源抑菌剂,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对在周至县桑园采集的子实体进行分离与纯化,共分离得到两个纯化的菌株,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菌株分别为灰霉菌和核盘菌。本研究选择核盘菌作为后续试验的供试菌株。2.供试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 H值为3的环境下生长最好;15℃时有利于该菌生长,在4℃的条件下也能正常凝结菌核;不同碳源中以果糖、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利用效果最差的是淀粉;不同氮源中最适为酵母粉,利用效率最差的是尿素。3.平皿法接种桑树叶片结果显示,供试核盘菌能够导致叶片腐烂,并产生白色菌丝,菌丝重分离鉴定确证为供试核盘菌。以供试菌株对拟南芥与烟草进行活体接种,在接种24h后,菌饼覆盖叶片位置均产生腐烂现象并长出大量白色菌丝重分离鉴定后确认为供试核盘菌。以供试菌的菌丝和孢子悬浮液进行大田桑树雌花侵染试验,但未成功。4.选用文献报道的具有抑菌活性的18种药用植物,以其60%醇提液为供试液,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植物来源的供试液对供试核盘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18种供试植物中,0.1g/m L植物干粉的提取液抑菌率超过50%的有两种,分别为八角茴香(97.21%)和厚朴(58.10%)。对八角茴香进行更低浓度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0.09g/m L植物粗提时,抑菌率为92.99%;0.08g/m L为63.84%;0.07g/m L为43.37%。对八角茴香粗提取物使用水、甲苯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分离后各部分分别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抑菌率分别为水(89.72%),甲苯(72.18%),乙酸乙酯(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