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和青岛自建国以来就是国家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重点区域,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责无旁贷。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正式筹建之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轮海洋科研资源整合的尝试,均因缺天时、穷地利、失人和而以失败告终。本文在历述世界海洋资源、中国和山东海洋资源、海域划界和纷争、青岛海洋科研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的眼光,从体制机制的演变创新和各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视角,辩证地分析了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的失败之痛和成功之所在。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由驻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5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单位共同发起,以其优势科技资源为基础,由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组织并与以上单位主管部门共同建设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该中心以大幅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共建单位的优势力量建设完整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我国海洋领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中心,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汇聚和培养中心,跻身世界八大知名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之列。行百里者半九十。通过“中心”的建设,虽然可充分发挥国家在青岛的海洋科研资源优势,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资源整合,缔造国际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辉煌,于国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但中心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坎坷要经历,许多困难要克服。本文围绕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的构建,对这些前进中的障碍给予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廓清了发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