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是各类语言的核心词类之一,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的存在、变化、消失等。作为动词的一个重要语义次范畴,心理动词研究是学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心理活动涉及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根植于人脑内部的感情活动,不易把握和研究。此外,本文选择心理动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思考类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既可在理论上丰富汉英思考类动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其演变的重要途径;又可进一步发现汉英母语人思维活动表达的共性和差异。人类的思维活动是隐喻式的,对思维隐喻的跨语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作为心理动词的类别之一,思考类动词在语言层面体现了人类的大脑或内心活动。本文以汉英思考类动词的对比为切入点,考察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概念表达上的异同。通过对思考类动词的研究,可进一步观察汉英母语人的思维活动载体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该类动词语义演变的分析,可进一步发现两种语言词汇演变机制中的共性和差异。第一章“汉英心理活动动词的分类及思考类动词的界定”,梳理思考类动词的研究范围,包括汉英广义和狭义的思考类动词的界定及分类的原因。首先采用实验方法,选定77个汉语和80个英语心理活动动词,分别在108名中国大学生和109名美国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这些动词的分类。依据动词的语义在横纵二维标度上的对应值,对两种语言的心理活动动词归类,从中发现思考类动词的集中区域,以及广义和狭义范围的思考类动词。第二章“汉英语思维载体的表现形式”,考察汉英语思维载体表达形式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通过对100篇汉英母语者网络博客中思维载体语言表现形式的检索,归纳了汉英语“心”和“脑”作思维载体形式的分类情况,对比了它们在使用上的异同,并就对比结果做了分析和解释。第三童“汉英思考概念的认知模式”,借助博客语料考察思考类概念的表达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异同。通过对汉英语料的检索发现,汉英思维类名词都出现了七种认知模式:“思维是容器(空间)”、“思维是感觉”、“思维是视觉”、“思维是运动”、“思维是有机体”、“思维是无生命的物体”、“思维是身体”。通过对汉英语的思维名词考察发现,人们对思维概念认知模式的创造和理解,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动词完成的,即动词在思维概念隐喻的表达中起到了控制作用。在思维概念表达的句子中,这些动词帮助思维概念在表达上完成了从具体行为域向抽象思维域的转换。第四章“汉英思考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及词汇化模式”,借助语义成分分析法,在详细分析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成分的基础上,得出思考类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并对两种语言思考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跨语言对比,解释了该类动词词汇化模式在汉英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第五章“汉英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来源及词汇化过程”,以个案形式,考察汉英两种语思考类动词“斟酌”、“酝酿”、“算计”、“合计”、“盘算”、“琢磨”和"methinks"的词汇化过程,并分析了导致汉英思考类动词词汇化过程的因素。第六章“‘我想’和’I think’的语法化及其在汉英网络博客中的使用”,通过大量语言事实,分别考察了“我想”和"I think"的语义—语用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语法化现象。考察发现,无论是汉语的“我想”,还是英语的"I think",在语义上都趋向依赖说话人或写作者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想”和"think"在发展演变中都经历了从“行为义”到“认识情态义”,再由“认识情态义”到“话语标记”这样一种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本章第二节在分析“我想”和"I think"的语义演变过程和语法化过程的基础上,对两者在汉英网络博客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汉语母语人使用“我想”表达“个人观点或看法”的频率,远远少于英语母语人使用"I think"表达同类情况。对此,我们从文化价值方面作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