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a(Goeze)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是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领域的一种重要天敌昆虫,其捕食范围广,对多种蚜虫和鳞翅目害虫的卵具有很强的捕食作用,是我国新疆棉田的优势天敌种群。化学信息物质在昆虫化学通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使天敌昆虫准确定位害虫,对其取食、交配、产卵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目前对于多异瓢虫的研究表明,尚未发现多异瓢虫与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a(Goeze)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是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领域的一种重要天敌昆虫,其捕食范围广,对多种蚜虫和鳞翅目害虫的卵具有很强的捕食作用,是我国新疆棉田的优势天敌种群。化学信息物质在昆虫化学通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使天敌昆虫准确定位害虫,对其取食、交配、产卵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目前对于多异瓢虫的研究表明,尚未发现多异瓢虫与棉花及对棉蚜定向捕食行为相关的信息素。因此,本研究以多异瓢虫和棉蚜为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棉蚜取食棉花后诱导棉花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按照梯度稀释标准品,对多异瓢虫进行不同浓度的触角电位EAG(Electroantennogram)试验,最后通过“Y”型嗅觉仪进行行为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棉蚜危害棉花诱导多异瓢虫嗅觉行为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有棉蚜取食的棉花植株是否存能够吸引多异瓢虫的化合物组分。行为试验中气味源分两组,一组为健康棉花植株,另一组为有棉蚜取食的棉花植株。结果表明,有棉蚜取食的棉花植株对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和幼虫均有显著的吸引效果,说明有棉蚜取食的棉花中确实存在能够吸引多异瓢虫的挥发物组分。2.目标差异挥发物组分的收集与鉴定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收集目标差异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鉴定出棉蚜取食棉花后诱导棉花释放的挥发物共13种,分别为:α-蒎烯、顺-3-己烯基乙酸酯、4-乙基-1-辛炔-3-醇、罗勒烯、正十二烷、正癸醛、(E)-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β-石竹烯、α-葎草烯、(E)-4,8-dimethyl-1,3,7-nonatriene(DMNT)、金合欢醇、(3E,7E)-4,8,12-trimethyl-1,3,7,11-tridecatetraene(TMTT)。3.多异瓢虫对目标差异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通过触角电位(EAG)实验,不同发育阶段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和幼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都呈剂量依赖,触角反应活性与浓度呈正相关,EAG反应相对值在物质浓度为1 00 μg/μL时最大,浓度为0.1 μg/μL时最小。其中水杨酸甲酯对不同发育阶段多异瓢虫EAG反应活性最大。4.多异瓢虫对目标差异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通过“Y”型嗅觉仪对多异瓢虫的嗅觉行为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挥发物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异瓢虫均有不同程度的吸引效果。4个浓度中当物质浓度为100 μg/μL和10 μg/μL时对多异瓢虫吸引效果显著的物质较多;当物质浓度为1 μg/μL时只有水杨酸甲酯对多异瓢虫具有显著的吸引效果;当物质浓度为0.1 μg/μL时,13种物质对多异瓢虫的吸引效果均不显著。综上所述,本研究收集并鉴定棉蚜取食诱导棉花释放的HIPVs有13种挥发性物质,检测1 3种挥发物对多异瓢虫EAG及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3种物质均能引起多异瓢虫不同程度的EAG及嗅觉行为反应,为后续研究不同配比的HIPVs对多异瓢虫的吸引效果提供数据支撑,以期开发多异瓢虫保育剂及引诱剂奠定基础,对我国新疆棉田防治棉蚜以及我国农业中绿色防治病虫害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华北平原农田耕层土壤结构破坏严重问题,本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的研究方法,在小麦季设置0、3000和6000 kg/hm2(B0、B1和B2)三个生物炭施用量水平,在玉米季设置免耕(P)和深松(S)两种耕作方式,共6个处理,分析土壤团聚体各粒级含量百分比、稳定性参数、各级团聚体碳氮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干筛条件下,生物炭配合免耕
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农田污灌现象普遍,从而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凸显,其中镉(Cd)、砷(As)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华北地区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农田土壤镉砷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品质,且在作物可食部位累积,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镉砷从土壤进入餐桌的第一步是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土壤pH和Eh对镉砷有效性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通过灌水和土壤酸碱度等调控措施无法协同修复土壤镉砷复合污染,
针对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为黑龙港流域小麦高效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砂壤、轻壤和黏壤质三种土壤,以中筋小麦(济麦22)和强筋小麦(藁优2018)为供试品种进行两年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T0)、氮肥基追比3:7(T3:7)、氮肥基追比4:6(T4:6)、氮肥基追比5:5(T5:5),氮肥基追比6:4(T6:4)。分析了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严重威胁着我国土壤质量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亟待治理。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物量大且繁殖能力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利用蚯蚓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目前,河北省部分土壤已遭受了重金属污染,为探究蚯蚓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响应特征及适应能力,本研究对河北省保定周边地区进行野外实地取样,分析野生蚯蚓种群特征及多样性的变化,筛选出优势
由于人类对土地功能的认识单一,造成土地利用不充分,导致尤其是乡村地区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而单一功能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的关键是探究土地多功能的利用。土地多功能在空间表现出的差异性特征使得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从土地要素构建土地多功能评价指标可以客观的认识土地资源在结构上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土地多功能在空间的分布特征,明确土地多功能的影响因素对人类利用土地资源、
针对后期叶面追氮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前人已有较多研究,然而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中叶面追氮时期范围较广,涵盖了从小麦孕穗期至籽粒灌浆中期较为宽泛的范围,而不同时期叶面追氮效果间存在差异。因此,推测可能存在优化籽粒蛋白质组成及改善小麦加工品质的后期叶面追氮关键期。然而,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且不同叶面追氮时期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蛋白质组成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规律及其调控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但由于投入大量的农用化学品和有机肥等因素,设施土壤中重金属累积严重,甚至超标,其中重金属(Cd)的累积程度最为严重。土壤重金属原位修复以及重金属钝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Cd污染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土壤培养试验,探究骨炭粉、生物炭、纳米腐殖质三种钝化剂单一施用时阻控Cd污染的适宜添加量;再进一步将三种钝化剂按不同总添加量及不同比例进行配施,连
作为发现问题的基本手段,归纳、类比等归纳逻辑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2022年颁布的新版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上,该课程标准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并在推理能力的表述中对归纳推理作了明确要求,这无疑为新时期初
为了探索施用氰氨化钙(石灰氮)和生物炭对菜地土壤N2O和NH3的协同减排技术,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pH、生物炭配施条件下,氰氨化钙施用对土壤氮素转化、N2O排放和NH3挥发的影响,旨在筛选可实现N2O和NH3协同减排的生物炭,从而为降低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菜地土壤施用氰氨化钙时,随着土壤pH的下降,土壤N2O排放增加而NH3挥发减少。与碱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