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集大成者。自30年代以来,叶燮诗学从研究方法和内容都经历了大的变迁,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学批评史本身学科建设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叶燮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显学,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本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变”为视角,以“关系”为《原诗》理论生成的逻辑脉络,以《原诗》写作运思方式为轴心,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原诗》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从而加深了《原诗》理论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认识,拓宽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性转换的现实性视域。导论,通过对叶燮诗学研究的意义梳理,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本论文以作者的运思方式为切入点,以“关系”做为叶燮展开具体论述的框架,对《原诗》进行文化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特质分析,从而为《原诗》之“是”和之所以“是”的理论背景提供了综合性审视空间。论文第一章,以“源流本末”、“正变盛衰”、“沿革因创”、“陈熟生新”,为《原诗》关系之变的逻辑思路,进行诗变前提论、相对论、分期论、尺度论的内涵分析,从而对关系之变的求真内涵进行诗歌批评发展形态阐释。同时,通过对历代诗歌批评论的否定,叶燮不仅展示了诗变的关系内涵,而且诗歌批评的潜在真实标准,也随之建立。论文第二章,以“才、胆、识、力”为中心,对诗人主体论进行中西比较式研究,并以“才、胆、识、力”作为“知行合一”关系的进一步体现,进行了历史综合性探讨,其中,才的先验基础性、识的后验前提性、胆的依托性、力的完成性,是叶燮诗人主体论的主要内涵,力的完成性,是中西诗学主体创作论的汇通和体现。论文第三章,以“情”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为特质,对主客体论的逻辑基础、意境生成,进行以体验为主导,以想象为主线,以突破现实关系为主旨的“理、事、情”主客体论还原,其中,情的统和性,理的体验性,法的辩证性,是“理、事、情”说成立的关键,从而诗歌本体呈现出哲理本体、情感本体、历史本体交相为一的多元特质。论文第四章,以诗歌流变论为中心,以叶燮的儒家人格道德批评论为先导,社会历史批评为主线,艺术审美批评为高下,进行批评方法的哲学性、科学性、学科性历史探讨,由此,叶燮诗歌批评论不仅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特质,而且以“境”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规范,成为叶燮审美艺术批评的核心,展示了诗歌批评的学科性动态演变过程。论文第五章,以《原诗》的文化学意蕴为中心,进行了以境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以史为中心的经验方法论、以对话体为机制的圆通性理论文化学意义探讨,从而凸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理性精神、经验实证主义认知结构、致用型语言观的文化学存在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