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进展性近视儿童接受角膜塑形术三个月后眼调节及像差的变化,研究角膜塑形术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探讨调节机制对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 对象和方法: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共收录44名8-16岁进展性近视青少年(男性20名、女性24名)作为研究对象,设定左眼为受试眼。在接受角膜塑形术前及持续夜戴3个月后(摘镜后2小时内),利用Badal光学系统矫正受试者屈光不正的基础上,使用GrandSeiko WAM-5500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分别动态测量不同调节刺激下(3D/5D)眼球屈光力的变化,并换算成调节反应量。同时使用WASCA像差仪拍摄放松状态及不同调节刺激下(3D/5D)像差的变化。 本次随访研究共有36位受试者(17男19女)完成。应用自行编写的Matlab程序对红外验光仪所测得的调节反应曲线进行线性拟合,设定四个能够反应动态调节变化的参数,分别为:调节幅度、调节峰速度、潜伏期时间及时间常数。对WASCA波前像差仪拍摄到数据进行汇总,分别选取固定4mm瞳孔下球差、彗差及高阶像差作为随访重要参数。用配对t检验对两次时间点各参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接受角膜塑形术三个月后,动态调节过程中调节幅度、潜伏期时间、时间常数及峰速度等动态调节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在3D调节刺激下三个月后调节幅度较戴镜前增加1.45±0.76D。潜伏期时间戴镜前为1.15±0.44s,三个月后缩短为0.88±0.21s。时间常数从戴镜前1.38±0.92s降低为三个月后的0.70±0.43s。戴镜前动态调节峰速度为1.97±1.09 D/s,三个月后提高至3.24±1.85D/s。所有动态调节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D调节刺激下,动态调节变化呈现与3D相同趋势,且所有动态调节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受试者戴镜前充分矫正(0D)状态下球差为0.04±0.03μm,角膜塑形术三个月后球差增长为0.10±0.06μm。同样,在3D调节刺激下,球差从戴镜前0.02±0.04μm增加至0.09±0.09μm;在5D调节刺激下,从戴镜前0.03±0.03μm增加至三个月后0.08±0.08μm。除5D状态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彗差在0D状态下从0.15±0.03μm增加至三个月后0.36±0.11μm。在3D调节刺激下,彗差三个月后比戴镜前增加0.17±0.10μm;在5D调节刺激下,从戴镜前0.07±0.03μm增加至三个月后0.20±0.10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在三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同样显著增加。受试者戴镜前充分矫正(0D)状态下高阶像差为0.17±0.06μm,角膜塑形术三个月后高阶像差增长为0.31±0.15μm。同样,在3D调节刺激下,高阶像差从戴镜前0.17±0.57μm增加至0.33±0.16μm;在5D调节刺激下,从戴镜前0.18±0.05μm增加至三个月后0.35±0.14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进展性近视青少年接受角膜塑形术后,动态调节相关参数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调节幅度增加、滞后量减少、速度加快、时间常数及调节潜伏期明显缩短。同时在角膜塑形术后,人眼在放松及调节刺激下,球差、彗差、高阶像差均显著增加。上述研究表明角膜塑形术后调节功能得到改善,调节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角膜塑形术延缓眼轴延长、控制近视发展的重要机制。而角膜塑形术后全眼像差的变化则有可能是诱使调节功能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