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认同及传承——黔西北六寨苗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现状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d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决不是偶然现象。现代化使得世界各民族面临着“趋同”的局面,民族文化的特征越来越消弱,因而要求尊重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呼声逐渐高涨,“传承”与“认同”也成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可行途径。  代表着少数民族未来希望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否,关系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得以存续,势必要重视青少年的民族认同问题。而在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使得青少年能够认知现代文明、融入主流社会,同时,也能够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觉意识,进而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六寨苗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苗族支系,一方面,六寨苗族聚居之地属于毕节地区大方县八堡彝族苗族乡,居住有汉、彝、苗、蒙古、白、仡佬等民族,形成一个典型的族际社会,族际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汉文化为平台。另一方面,六寨苗居于当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与别族杂居,日常交流使用苗语,民族氛围仍较为浓厚。这种内外环境使得六寨文化处于汉文化的包围的同时,又保存着自己的特性。  在与外族交流的过程中,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成为了六寨青少年区别“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标志,进行着“认同”与“辨异”。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呈现出选择性的认同、认同的困惑以及认同的差异等特征。在了解了六寨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接着分析了强化六寨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和弱化六寨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进而看到正是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统一化,缺少相应的地方性知识教育,使得六寨青少年对民族文化不是很了解,民族认同程度较之父辈低。  此时,对于教育与民族认同及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便纳入了文章的思考体系。教育对民族认同具有建构作用,对民族文化具有传承作用,而家庭和学校是教育这个活动最主要的两个场域。通过对家庭教育的整合,进行屋檐下的文化传承;对学校教育调适,进行课堂里的民族认同,同时在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上有所作为,最后实现民族文化的代代传承。
其他文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劳动争议疑难案件不仅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严重影响了诚信为本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自1994年8月至1998年8月对6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辅酶Q_(10)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全部资料均符合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民主法治目标的确立,司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司法已经成为人们解决争议的主要的途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司法公正是人们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