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口腔正畸学作为医学与美学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支抗是极其关键的一部分,它是提供产生牙齿和颌骨矫治力的基础。通常用作支抗的部位是牙齿、牙弓、口唇肌肉或颅面骨骼等。传统的加强支抗的方法有横腭杆、Nance弓、固定舌弓、颌间牵引、头帽口外弓等,但这些方法大多需要患者的配合,难以保证效果,而且可能会发生支抗牙的移位,增加治疗难度。那么就迫切需要一种简洁,舒适,高效的支抗形式。随着口腔种植学的发展,Gainsforth采用种植体作为支抗,将种植体支抗引入正畸治疗中,使其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和临床矫治方法。由于种植体支抗不易导致支抗牙齿不良移位,可显著提高治疗质量,且患者舒适度高,不需患者配合,克服了传统支抗方法的诸多缺点,得到了正畸医生和患者的亲睐,半个世纪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前提和基础是它在矫治力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影响种植支抗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大多学者,已经从种植体的形状、直径、长度、锥度、表面涂层,负载矫治力的大小和时机,种植体植入的部位,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不少可贵的成果。但是关于微型种植体的愈合方式和愈合过程等组织学研究报道还很少。一般来说,上下颌牙槽骨的骨量和骨质均有利于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是常用的植入部位,但是上下颌骨的骨质结构和密度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讲,上颌骨以松质骨为主,骨质较稀疏,骨皮质较薄,而下颌骨以密致骨为主,骨质致密,且骨皮质厚。上下颌的这种骨质结构差异,对所植入的种植体愈合过程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文献报道罕见。目的:本实验通过在猪的上下颌骨内植入微型骨融性种植体,模拟临床治疗过程,从组织学方面研究种植体在愈合和负载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过程,探讨上下颌骨不同骨质结构对种植体愈合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寻求组织学证据,提高种植体稳定性。方法:以4头猪为研究对象,拔除猪的所有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愈合3个月后。在拔牙区植入78个微型种植体。种植体分为6组。其中3组为无负载组,分别是即刻组,3周组和12周组,每组又分上下颌两小组,每小组内7个微型螺纹种植体;分别在种植体植入当天和经过3周,12周的无负载愈合期后处死动物取材。另外3组为负载组,分别为6周组,9周组和12周组,每组也分为上下颌两小组,每小组内6个微型螺纹种植体;种植体无负载愈合4周后,加力100g,分别在2周,5周,8周后处死动物取材。对组织进行不脱钙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学变化过程,测量各组种植体的种植体-骨结合率和种植体周围50um和500um范围内的骨面积率。结果:1种植体植入后部分表面与骨组织形成紧密嵌合,部分表面与周围硬组织形成一个明显的间隙。间隙内有渗血和组织碎屑等结构。经过3周的愈合期后,种植体表面大部分为纤维肉芽组织包绕,靠近陈旧骨边缘的肉芽组织已经向骨组织转化。6周时,种植体表面已经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包绕。9周时新骨向板层骨和哈佛骨单位转化完成,钙化程度明显增加。负载愈合12周,新生骨与陈旧骨界限已不清楚,骨板排列方向与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而无负载愈合12周,骨板排列方向紊乱不一致。2除6周组外,所有组种植体-骨结合率下颌均高于上颌(6周组种植体-骨结合率下颌高于上颌,但统计学上无意义)。3愈合3周时种植体-骨结合率和种植体50um范围内骨面积率最低,6周时种植体-骨结合率和种植体50um范围内骨面积率最高。种植体周围500um范围内各组间无显著差异。4偏振光结果表明12周组无负载种植体周围板层骨排列紊乱。负载种植体层状骨胶原排列方向与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与种植体长轴基本垂直。结论:1微型螺纹种植体4周的愈合期即可负载100g的正畸力而保持稳定不动。2同时期下颌支抗种植体的骨结合率和骨结合面积率显著高于上颌。3骨组织的胶原纤维排列方向受应力影响,沿应力线分布,以提供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