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工作逐步展开。同时,在这一时期,党的对台政策由“一定要解放台湾”逐步向“和平统一”转变。伴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和对台政策的转变,为台属落实政策的工作提上了日程。中共中央在1979年和1981年下发了三个文件,确立了“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台属政策。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江苏省也随之发布了相应的文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为台属落实政策的工作。江苏省是许多台湾同胞的家乡,省会南京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在江苏的台属人数众多,情况复杂,与当时台湾岛内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关系比较密切,落实台属政策的任务十分繁重。江苏省落实台属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年11月至1983年,这是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阶段,对江苏省台属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完备的调查摸底,并完成了90%以上申诉案件的处理。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85年,开始查漏补缺和重点突破“老大难”问题。第三阶段为1986年至1988年,主要是复查和补充之前的工作。本文选取了大量江苏省台办收集整理的具体案例,再现了落实台属政策的历史过程。通过落实台属政策,江苏省对本省的台属基本情况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加强了对台工作机构与台胞、台属的联系,增加了了解台湾岛内信息的渠道,有助于对台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通过总结江苏省委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和江苏省各级台办的文件、报告等资料,可以得出江苏省落实台属政策工作的若干特点:江苏省落实台属政策的工作,既有诸多有利因素,也面对一些不利的条件。有利的因素之一是江苏省委及各级党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有了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之二是建立了强有力的台办工作班子,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工作人员不畏劳苦,能够高效的处理台属申诉问题;之三是落实台属政策工作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内外部环境,台湾岛内戒严未除,无管道对大陆的落实台属政策工作发声,而在大陆范围内,人心思定,其宣传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利之处有:一是中央政策并非一次到位,在特定时期总有政策不尽完善之处,由此导致一些问题迁延不决;二是有些地区党委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三是江苏省各个地方的落实政策负责机构人手不足,或者有关部门相互推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四是在处理查抄物资和房产问题上,虽有分配经费,但是中央无拨款,各地需求量较大,也常有经费不足的问题;五是“左”的思想遗毒未能完全肃清,导致一些负责工作的干部不能理解中央要求落实台属政策的精神,有意或无意的阻碍落实台属政策工作的进行,给工作造成一定阻力。江苏省落实台属政策的工作,是全国范围的落实台属政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全面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一部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落实台属政策,使得“台湾关系”不再是台属的政治包袱,消除了台属“心有余悸、心有余气”的状态,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积极地投身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其次,台属政策得到落实,待遇得到改善的消息传到台属们在台、在海外的亲友耳中,使他们感到共产党有错必改、言出必行,增强了他们对和平统一的信心,激发了他们支持和平统一的爱国之情;最后,台属政策的落实,促使台属踊跃开展对台交流,主动向在台及海外亲友传递故乡的消息,帮助其他台属寻亲转信转汇,对外宣传大陆的对台政策,消除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误解,进而为家乡招商引资,逐渐打破两岸隔阂多年的坚冰,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往来,加深了两岸人民对对方的认识,有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