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王西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登文坛,随后便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读王西彦的小说,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孤独意识。本文在汇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图将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其文学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考察王西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孤独意识。孤独不仅是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也是文艺学概念。本文以王西彦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孤独意识为切入点,从王西彦的个人经历分析其孤独意识的成因。孩提时代母亲早逝并且祖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西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登文坛,随后便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读王西彦的小说,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孤独意识。本文在汇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图将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其文学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考察王西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孤独意识。孤独不仅是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也是文艺学概念。本文以王西彦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孤独意识为切入点,从王西彦的个人经历分析其孤独意识的成因。孩提时代母亲早逝并且祖母偏袒哥哥,这些让王西彦的孤独气质初步形成;青年时代遭受战乱,个人和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再加上新生力量的受挫都让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凄苦。另外,王西彦独特的生命体验更是丰富了他的孤独内蕴。王西彦的小说世界在孤独意识的干预下形成,他着重表达的两大主题——农民和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意识的浸染。农村经济的凋敝再加上抗日战争的影响,农民的生存艰难,悲惨的现实一次次的把他们生存的希望毁灭,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之中,或是疯癫或是死亡,走向了精神的毁灭。而乡土上的女性更为凄惨,她们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贫困还要遭受精神上的压迫,被剥夺了身为人的尊严与权力。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裂变时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率先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新与旧的文化在他们身上交织,他们融入传统社会感到压抑窒息,奔赴现代性社会又感受到新生力量的弱小,这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加剧了他们心灵上的孤独,他们的精神家园在逐渐失守,为了逃避失败的现实,他们中有的人选择了自我麻痹。还有一批特别的知识分子——乡土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带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气息,既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也回不到乡村,他们只能孤独地徘徊在两者之间,成了身份迷失的人。孤独意识外化成书写方式就是孤独萧索的意境营造,作者除了营造萧索悲凉的意境,还使用了大量的“黄昏”、“雨天”等意象,以此渲染孤独的氛围。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孤独,小说的语言虽然朴素但不乏忧伤的基调,并且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文本张力。他还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写出了生活的实感。正是这些书写方式的运用,才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的孤独内蕴。王西彦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对人物生存困境的担忧与思考,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让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家园,但他对笔下人物过多的同情与怜悯,也让他无法进行深入的批判,存在一定的艺术局限。
其他文献
《苏门六君子文粹》是在南宋“崇苏热”的背景下为科举程试之用而编选的一部文章选本。这部文章选本选录张耒、秦观、黄庭坚、陈师道、李廌、晁补之等六人的文章共七十卷,六百余篇。这些文章主要以策、论等议论文字为主,显示了其注重科举实用的编选倾向。本文以《苏门六君子文粹》这部文章选本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苏门六君子”与《苏门六君子文粹》之间的关系。苏轼作为北宋的文坛领袖,在其门下
本文以“X狗”、“X成狗”、“狗”的谓词性用法三种新兴用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语言观为思维导向,以隐转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并揭示了三者在语用价值、形成原因上的一致性。除绪论、结语外,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探究了“X狗”的用例归类、语表形式及语里意义。首先,将“X狗”分为表人与不
本文根据上京的地理建制沿革,研究时间段以公元1256年忽必烈令刘秉忠兴建开平新城为始,以公元1358年上都被毁为终。研究范围是文人往来两京的诗歌,包括咏和、题画、题跋诗在内。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论述上京纪行诗的内容特征。通过与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归纳出上京纪行诗质直纪实、不尚夸饰的特点,具体分为江山人物之胜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野迹荒台之感怀四个大类。第二章归纳上京纪行诗的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的价值与内涵从唐代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接受与认同,是王维诗歌接受的开端,也奠定了王维诗歌接受的基础。清代是各种诗学观点相互碰撞的时期,也是大总结时期。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王维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接受者,力倡“神韵说”,确立王维诗歌为典范代表。首先,论及王士禛接受王维诗歌的缘由,从其社会因素来说,文学与政治向来紧密相关,清代前期
本论文以东观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拟全面考察东观文人群体的学术活动与文学创作,并对东观文人群体的兴起与发展,特点与影响加以阐述和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东观文人群体的研究尚不深入,并且存在身份界定混淆不清、创作论述浅尝辄止等问题,因此该选题仍然具有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学术价值。东观文人群体依附东观而兴,其盛衰历程与东观近乎同步,同时他们的聚集和离散,也与统治者的意志紧密相关。章帝、和帝对于东观的关注,使得东观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在百年变局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新型举国体制的生成基础和运行轨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来看,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与世界性等内在特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科学把握其内在特质,以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效
宝莱坞电影作为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初至今,通过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发展出别具一格的“马沙拉”电影。经过“新概念电影运动”的洗礼,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而女性形象作为宝莱坞电影中最能吸引观者的要素之一,一直极具印度特色。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外部文化思潮的涌入、印度本土的经济政策改革,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身体转向明显,女性身体片段化呈现的同时被赋予了强烈
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目录学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对目录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合理、高效地揭示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成了目录学的新使命,目录学面临着转型之机。在当下,如何发展,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目录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任务。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00年至2019年发表于各期刊的学术性论文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借助EXCEL、SPSS数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庸的代表作“射雕三部曲”,因规模庞大、艺术成就深远,一直是引人关注的文学研究对象。受到金庸本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记忆、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说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武侠小说承载着作者的家国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在小说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参与小说叙事,而且这些空间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金庸小说的空
“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主要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主要作家作品有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茅盾《蚀》(三部曲)、丁玲《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在“革命加恋爱”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革命”与“恋爱”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在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走向革命的道路。“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是历史与时代创造性的结合,它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