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且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经济和科学技术更加落后。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在普遍认为应从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入手,为民族地区培养发展经济急需但又缺乏的各级各类专门技术人才,而这一切又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是目前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民族地区的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收益率。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组合,从而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最佳的配置效率。这是一种优化配置型的开发,有赖于用人机制的改革,有赖于人才市场的培育,劳动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等。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质量、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有赖于教育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投资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乃至于艺术含量,增加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直接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可见持续的教育投资会使教育越发达,经济的增产也越能持续,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也就越高。经济学家詹姆斯·J·海克曼也曾在他的书中说过:受教育越多和培训越多的人越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中获益,创造也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机会。受过更多教育的劳动力是富有弹性的,他们更能吸收新思想适应国外技术,提高本地技术,理解并根据当地情况运用国外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投资对于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个人(家庭)教育投资主要包括直接用于教育、培训的费用,以及机会成本等。家庭教育投资资金来源于家庭即期收入和存量资金。个人(家庭)教育投资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是尽社会的责任,二是带有某种预期(收入增加、社会地位升迁等)的隐性投资。不过,在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这种双重属性有时难以区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一种社会义务,但是在“养儿防老”思想还不可能根除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隐形投资?家庭经济的优劣是教育的基础,但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家庭对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2006年底中央政府宣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行全部免费,农村教育投资发展更进一步,其焦点也逐渐转移到中等教育的投资方面。本文对居住在凤凰县的少数民族家庭随机抽样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该研究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揭示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投资与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家庭教育投资的效益,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本文结合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从投资数量、投资质量和投资方向等角度,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如何提升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论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同时出发,探索适合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实际情况,希望能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和农村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同时也找出民族地区特有的制约因素与“瓶颈”,使其相互补充,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