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在校女大学生啦啦操队员为实验对象。参照美国运动医学会关于抗阻训练负荷指南的相关建议,严格依照抗阻训练理论要求,从提高体质,尤其是提高力量素质和改善身体形态的角度,以不同负荷的抗阻训练方式对女大学生啦啦操队员肌肉力量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及效果进行研究和检验,为其科学训练提供实践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新招募在校女大学生啦啦操队员为研究对象,总招募人数32人。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C组(对照组)8人和T组(实验组)组,其中再将T组平均分成T1组(8人)、T2组(8人)、T3组(8人)。C组仅以啦啦操基础技能和日常活动(包括体育课)为基本运动,对实验组不仅以啦啦操基础技能和日常活动(包括体育课)为基本运动,还需按照不同抗阻训练负荷实施抗阻训练。实验中由于受试者个人因素(身体欠佳、课业繁忙时间上无法配合训练或是受不了训练负荷等),造成实验样本量有所流失。最后人数是实验组19人(T1组7人、T2组T3组各6人),对照组5人,共24人完成本研究。对实验组的受试者按照不同负荷量实施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45-60分钟左右,总共24次的抗阻训练,并对全体受试者进行实验前、后肌肉力量、身体成分、形态指标的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前、后T1组受试者的脂肪百分比、脂肪重、上臂皮褶厚度、肩胛皮褶厚度、大腿皮褶厚度进行比较显示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前、后T2组受试者的体重、BMI、脂肪重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背力、腹部皮褶厚度和前臂紧张围度结果显示差异极显著(P<0.01)。(3)实验前、后进行比较T3组受试者脂肪百分比、脂肪重和前臂放松围度结果显示差异极显著(P<0.01),瘦体重、背力、上臂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大腿皮褶厚度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4)实验前、后T1组和T3组受试者在各角速度区间内,其肩关节外展肌群峰值力矩均显示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前、后T2组受试者肩关节外展肌群的峰值力矩在角速度120°时差异显著(P<0.05),在60°、180°、240°时差异极显著(P<0.01)。(5)实验前、后T1组T2组和T3组受试者在各角速度区间内,其肩关节内收肌群、膝关节屈肌群和膝关节伸肌群的峰值力矩均显示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论:(1)经过8周的抗阻训练,实验组各小组的抗阻训练均对实验对象降低体脂产生明显效果。其中,小重量组训练后肌肉增加显著的同时身体围度变化却不明显,说明小重量组可以在降脂、增肌的同时肢体围度不发生明显改变。(2)经过8周的抗阻训练,大重量组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的低角速度时产生的峰值力矩增加显著。(3)经过8周的抗阻训练,小重量组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的高角速度时产生的峰值力矩增加显著。(4)三种不同的抗阻训练重量所产生的训练效果各有特点,训练者应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采用不同的重量进行针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