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天气尺度波列的变化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456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1950-2014年期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区域天气尺度波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天气尺度波列的结构和传播特征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其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增加趋势。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一上升趋势的可能物理机制和大尺度背景场中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为探究这一物理机制的具体影响过程,本文将整个研究时期分为了三个变暖阶段(P1:1950-1958;P2:1978-1986;P3:2006-2014)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区的大尺度环境背景场低层涡度从P1到P2阶段呈现为增加的特征,而从P2到P3阶段却呈现为减少的趋势。同时,涡旋动能收支方程中的低层850h Pa正压能量转换项在这三个阶段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也和背景场涡度相似。因此本工作考虑,仅用动力因子不能解释西北太平洋天气尺度波列强度在全球变暖下所反应出的这一上升趋势。在引入海表面温度、比湿、相对湿度、大气不稳定度等热力因素后,我们发现这些变量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呈现出了明显的分步递增特点,与天气尺度波列强度变化特征一致。本文因此进一步引用了一种结合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动力和热力因素的无量纲天气尺度活动指数——SAI指数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本研究所观察到的天气尺度波列强度在全球变暖下的长期变化趋势。另外,CMIP5模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模式数据不能很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天气尺度波列的变化,仅有极个别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这种天气尺度信号的结构和传播特征,但是在强度模拟上,这些模式大都存在缺陷。
其他文献
随着分组密码在信息传感设备的轻量化应用,扩散层作为分组算法的核心部件,它设计的优劣对算法的安全性和实现效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迫切需求具有轻量级的扩散层。扩散层的原理是一个线性变换,而线性变换的寻找依赖于程序在特定搜索空间的遍历,其中搜索空间大小极大影响筛选时间和概率。目前,大多数采用MDS方式来构造线性变换,然而在软硬件平台中,MDS的实现较为复杂,需要引入更多的运算或存储。由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电子装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为广泛。在诸多的应用下,电力电子装置的可靠性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电力电子装置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也是失效率较高的元器件。因此,电力电子装置整体的可靠性与功率器件的可靠性息息相关,研究如何提高功率器件的可靠性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热管理技术以平滑低频结温波动,提高器件可靠性为目的,是热力学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交叉
太平洋-日本(PJ)遥相关型是东亚十分重要的模态,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有显著的影响,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会影响PJ型。本文利用197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海温、降水等资料,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功率谱分析和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研究了ENSO对PJ型季节内演变(ISV)周期和时空演变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E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发生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震颤、肢体僵直、行动迟缓等。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P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针对PD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以直接或间接补充多巴胺的拟多巴胺药物治疗及一些侵入性的开颅手术,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雷帕霉素(Rapamycin,RPM)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对视频获取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视频采集设备、硬件条件以及传输带宽的限制,人们获取的视频往往达不到理想的质量水平,不仅降低了人们的观看体验,也影响了对视频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视频超分辨率重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它是从低分辨率视频中重建出高分辨率视频的过程,在视
利用1998-2014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CMORPH降水产品、TRMM卫星数据、FY-2E卫星观测的逐小时TBB数据等,采用统计-天气学诊断分析、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段位涡反演等方法,研究了对流层顶折叠(以下简称折叠)在高原深对流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统计分析了高原深对流和不同强度对流层顶折叠的气候学特征,并归纳出高原深对流-折叠的时空分布匹配关系,发现折叠
本文利用理想数值模拟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高度及不同强度环境垂直风切变下热带气旋外雨带层状云区的特征。研究表明无论在低层还是高层垂直风切变中,外雨带层状云区均位于风切变的左侧。其中,高层切变试验中层状云区的组织性比低层切变试验强。这是由于高层切变环境下更强的非对称出流在风切变左侧的对流层高层产生,使得更多的水汽由内核区向外核区输送。因此,在高层切变试验中,霰和云冰粒子在顺风切左侧的高层存在更大的增长率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极端天气频发,极端高温极为显著。本文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选取中国东部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气候模式提供的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
西北太平洋地区常有热带气旋群发(MTCs)现象发生。当多个台风共存时,由于“藤原效应”会影响其路径、强度的变化,导致较大的预报误差,从而给业务部门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群发台风事件的预报对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因此,本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MTC事件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MTC事件频次受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共同影响。在群发多年,季风槽向东延伸且较强,导致
准确选取云微物理方案中对预报误差敏感的物理参数,深入理解该物理参数的物理机制和作用,是改善高分辨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物理扰动质量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高分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在对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预报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对微物理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试验分析。首先选取多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结合一次江淮暴雨过程预报的性能分析,优选出模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