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的微泡空化效应是否可以减少或阻断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滑膜血管生成,从而起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希望为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1.制造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采用的方法是向大鼠体内注入鸡II型胶原和不完全佐剂,引起免疫反应。将100只SD大鼠中成功诱导建立的72只大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1组、注射造影剂+超声辐照组;2组、注射生理盐水+超声辐照组;3组、单纯超声辐照组;4组、对照组。将微泡造影剂1ml注射入1组大鼠的鼠尾静脉,即刻对大鼠双后足进行超声辐照,将机械指数设置为1.0,持续3min;将生理盐水1ml注射入2组大鼠的鼠尾静脉,与1组大鼠同样条件分别对双侧后足进行超声辐照,持续3min;对3组大鼠仅进行超声辐照,持续3min;4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结束后,各组大鼠分别单独饲养。2.从治疗后1周开始,连续4周每7天根据大鼠后足关节肿胀的程度和范围以及变形的情况,采用五级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足的病变情况,具体量化为关节炎指数评分(Arthritis Index,AI)。3.从治疗后1周开始,连续4周每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足踝关节处高频彩超观察,观察关节滑膜病变的情况,并测量滑膜最厚处的厚度,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记录;同时对滑膜血供情况进行观察,参照半定量法将滑膜内的血流信号分为4级并记录。4.治疗后1周开始,持续4周每7天对各组大鼠一侧后足行超声造影,在造影模式下对病变滑膜进行研究。首先,挑选一处滑膜明显增厚的区域,此区域为病变严重区,即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机器自带的分析软件在划定区域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系统自动计算出超声造影定量灌注参数,分别为峰值(Peak)、局部血流容积(Regional Blood Volume,RBV)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Blood Flow,RBF),将这些参数记录下来。5.最后1周观察结束后,将各组大鼠全部处死,处死的大鼠的后足完整取下,解剖后取出足踝关节处的滑膜组织,将其立刻放置于10%的福尔马林液中固定,行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各组大鼠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的表达情况,并行MVD计数。6.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关节炎指数评分:治疗后第1周-第3周,每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评分随时间逐渐升高,于第3周时达峰,第4周降低。但每一观察点1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组及4组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2.滑膜厚度:每组大鼠在治疗后第1周-第3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节肿胀程度不断增加,滑膜逐渐变厚,第3周时滑膜增厚达到峰值,第4周滑膜的肿胀程度减轻。但每一观察时间点1组大鼠的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3组及4组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3.滑膜血运分级:每组大鼠在治疗后第1周-第2周血运分级逐渐增加,在第3周时无明显达峰趋势,第4周较第3周减少。但每一观察时间点1组的血运分级均明显低于另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4.TIC曲线参数:每组大鼠的Peak、RBV及RBF在治疗后1周至第3周逐渐升高,在治疗后第3周各参数均达到峰值,第4周减小。但在每一观察时间点1组大鼠各参数值均显著小于另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5.免疫组化:1组大鼠滑膜组织的VEGF表达强度较2、3、4组显著较低,MVD计数较2、3、4组显著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可以起到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2、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破坏滑膜血管生成,从而起到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3、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不给予任何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其炎症反应的变化趋势为发展达高峰后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