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生命、政治与社会意蕴——论莫言小说中的饮食书写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c9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是莫言小说的基本表现对象,大量的饮食意象、场面在其小说中具有超出自身意义局限的内涵,使得莫言的饮食书写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结合饮食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从生命、政治、社会等层面探究莫言小说中饮食书写的寓意和价值。 第一,莫言小说的饮食书写,首先表现为对生命匮乏与渴求的隐喻。他在生死交界处插入饮食描写,表达强烈的生存意志;在饮食与色欲的对应关系中,揭示出国人欲望匮乏与放纵的矛盾;而在生命力主题的书写中,借助红高粱、酒、食肉等饮食意象,他寄托了对生命力的乌托邦想象和对现代生命的不满。 第二,莫言的饮食书写,跨越个体生命层面进入伦理政治层面时,成为一种内涵复杂的政治话语。他在哺乳、喂养等饮食描写中赞颂伟大的母爱,更多时候却在家庭筵席上呈现一种伦理关系中的暴力;他揭示饮食占有上的失衡、饥荒和“丰收成灾”等现象背后的政治权力,寄托深刻的政治讽喻;在饮食场域中凸现的“吃——被吃”的关系,则是一种极端化的权力关系象征,这一象征显示了莫言政治话语的深度。 第三,莫言的饮食书写,还通过“节日化景观”的描绘构成中国社会的寓言。他把灾荒写成“盛大的狂欢”,把灾难的历史视景重构为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相反,他对当下时代“猿酒节”、“肉食节”等饮食节日的叙述,却又挖掘出繁华表象背后的“颓废”本质;而无论构建历史还是当下社会的寓言,都有赖于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与饮食欲望紧密联系,以种种欲望化的视角构成了一种与历史现实展开对话的独特“话语景观”。 莫言的饮食书写,极大扩展了饮食题材的文学表意空间,对现代中国的一些内在文化问题和特殊时代现象作出了深入的文学表现。在当下已近泛滥的欲望化语境中,莫言狂欢化的饮食书写因其具有的生命关怀内质和文化批判力度,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意义深度的欲望书写形式。
其他文献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北大的一群学生创办的社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和学术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化群体。长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新潮社,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从文化社团
本文研究了时间观念与时间意识对现代文学的参与。文章第一章梳理了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阐述了时间观念的现代转变对人与人、人与
施蛰存的小说是讲究“独特之美”的,研究者们从社会、文化、历史等不同的角度对他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本文则从小说修辞的角度切入施蛰存的小说文本,试图用作家的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