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帽儿山老山生态站与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外生菌根状况按照形态和解剖特征初步分类。而后,以紫椴不同类型的外生菌根幼嫩根尖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出相应的外生菌根真菌种类。在此基础上,调查以上3个区域紫椴外生菌根群落组成,并且以帽儿山老山生态站的紫椴为研究对象,探究紫椴外生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2种紫椴树下常见的外生菌根真菌,接种到紫椴1年生幼苗上,采用持续干旱胁迫的方法,对比不同处理紫椴苗的耐旱性,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3个调查区域紫椴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学观察,结合外生菌根外部形态、菌套内外表面结构、哈迪氏网和外延菌丝等结构特征,把紫椴外生菌根初步划分为18种类型。随后,运用ITS-PCR分子技术对紫椴ECMF的种类进行鉴定,初步鉴定17种ECMF与紫椴形成共生,其中丝膜菌属(Inocybe sp.)2个,牛肝菌属(Boletus sp.) 1个,块菌属(Tuber sp.)1个,疣柄牛肝菌属(Leccinum sp.)3个,乳菇属(Lactarius sp.)4个,红菇属(Russula sp.)3个,毛革菌属(Tomentella sp.)1个,革菌属(Thelephora sp.)1个,还有一个未知真菌与紫椴共生。2凉水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菌根类型为13种,菌根侵染率为26.8%;帽儿山老山生态站12种,菌根侵染率为43.1%;东北林业大学校园9种,菌根侵染率为61%。其中帽儿山老山生态站与凉水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Tuber sp.1、Boletus sp.1与紫椴形成ECM的相对多度与频度较高;凉水与老山的ECMF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而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3帽儿山老山生态站紫椴外生菌根的侵染情况与根际土壤肥力指标,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的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紫椴外生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壤肥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椴外生菌根侵染率与碱性磷酸酶、碱解氮、有效磷、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紫椴外生菌根侵染率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是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水分含量。4将林地菇和褐疣柄牛肝菌单一接种到紫椴一年生幼苗,结果表明在持续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林地菇与褐疣柄牛肝菌的平均菌根侵染率分别为17.8%和35.2%。接种外生菌根菌紫椴苗的生物量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苗,其中接种褐疣柄牛肝接种菌根菌的紫椴苗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通过检测逆境生理指标表明接种褐疣柄牛肝菌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接种外生菌根菌紫椴苗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