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目前对于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干预时机仍存在争议,国际上不少心脏中心认为成人房间隔缺损一经确诊就应及早手术。然而,支持该观点的证据却不够充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及手术前后心脏几何形态变化,以探寻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最佳治疗时机。[材料和方法]:数据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年龄大于12岁的469名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组:A(12-20岁)、B(21-30岁)、C(31-40岁)、D(41-50岁)、E(51-60岁)、F(>60岁)。采集患者入院前存在循环系统症状情况,收集心电图、心胸比例、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手术及住院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40岁以上患者(D、E、F组)循环系统相关症状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40岁以下患者(A、B、C组)(P<0.05);40岁以上患者(D、E、F组)心胸比例、肺动脉压大于40岁以下患者(A、B、C组);40岁以上患者(D、E、F组)动脉氧饱和度较40岁以下患者(A、B、C组)明显降低(P<0.05);40岁以上患者(D、E、F组)术前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右室流出道内径(RVOT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均大于40岁以下患者(A、B、C组)(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72小时,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并于术后3月进一步减小(P<0.05);术后72小时左房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而术后3月轻度扩大;术后72小时、术后3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前增大(P<0.05)。经胸骨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的40岁以上患者(D、E、F组)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40岁以下患者(A、B、C组)增加或延长(P<0.05),但手术时间、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40岁以后ASD患者循环系统症状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胸比例、肺动脉压力明显增加,动脉氧饱和度降低;不同年龄段继发孔ASD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心脏几何形态均得到有效恢复;经胸骨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的高龄患者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低龄患者有不同程度增加或延长。建议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于40岁前行手术治疗。高龄并不是手术禁忌,当患者年龄大于40岁,肺血管阻力<10wood,同时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3%时,手术治疗是安全的,并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