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中,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早,同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老龄人口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关系到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居民储蓄在我国的储蓄结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为资本积累和投资提供主要资金来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储蓄。就短期来看,我国尚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虽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是很大。长期来看,随着老龄人口的加速增长,老龄人口的低储蓄水平会导致居民储蓄水平的大幅下降,而居民储蓄水平的下降并不是消费增加导致的。这就意味着投资降低的同时,内需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拉动,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总体而言,我国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有负效应,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有一定正效应,但作用不是很明显。我国目前经济的高速增长仍得益于庞大的居民储蓄,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人口占据较高比例且仍处于增长阶段,老龄人口增加的速度不大,劳动力供给相对较为充足,赡养负担压力尚未显现,因此居民储蓄率仍然较高。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对老年人口收入进行财政补贴的同时,应通过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促进老年人口消费,从而拉动老年人口消费市场。通过本文的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居民储蓄理论,同时对于推动我国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