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间作和施氮对宁夏半干旱区马铃薯、燕麦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宁夏南部山区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燕麦‘燕科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燕麦生长发育、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及转运、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保护酶活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间作、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可促进马铃薯、燕麦的生长,两年均以间作150 kg·hm-2处理表现最优。在马铃薯、燕麦生长前期,间作平均株高、茎粗增加46.52%~62.01%、8.13%~23.57%,56.90%~90.50%、28.40%~43.31%;间作和施氮可有效促进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间作施氮150kg·hm-2处理干物质积累参数表现最佳,施氮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要优于间作。2.间作和施氮在马铃薯、燕麦生长前期可通过提高马铃薯、燕麦保护酶活性来抵御外界逆境,后期由于间作营养竞争加之植物衰老,间作模式较单作保护酶活性降幅较大。马铃薯相对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施氮150kg·hm-2和225 kg·hm-2表现最佳。马铃薯生长前期和燕麦生长后期,种植模式及交互作用对保护酶的影响显著。燕麦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大,燕麦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抽穗期活性最低,施氮有助于提高燕麦过氧化物酶活性,单作施氮150 kg·hm-2较对照显著增加50.61%。3.间作和施氮可促进马铃薯、燕麦植株氮素吸收、分配与积累,交互作用在生长后期对氮素积累的影响显著,两年均以施氮150 kg·hm-2和225 kg·hm-2促进效果显著。成熟期,单作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全株平均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增加10.38%~28.89%、10.76%~31.04%;开花期,单作和间作模式下燕麦穗含氮量较对照增加1 1.00%~53.74%、12.45%~39.38%。间作和施氮更有利于马铃薯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显著降低氮肥偏生产力,施氮150 kg9hm-2效果最佳且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显著。4.间作和施氮改善了马铃薯、燕麦耕层土壤的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理化性状,可以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氮素平衡。间作和施氮对0-40 cm的耕层土壤氮素含量变化影响显著,块茎形成期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以单作马铃薯较高,耕层以施氮150 kg·hm-2和225kg·hm-2较高,间作模式下硝态氮含量增幅较大,后期马铃薯吸收速效性氮能力强于燕麦,马铃薯土壤氮残留量低于燕麦。两年土壤pH、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均较播种前有所增加,间作和施氮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效果明显,施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较大。5.基施和追施肥下,间作和施氮处理马铃薯、燕麦各器官对15N积累量、Ndff、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能力均有所不同。单作基施处理下肥料氮对马铃薯、燕麦生殖器官的全氮量的贡献较高,追施间作处理肥料氮对马铃薯块茎全氮量的贡献高,燕麦追施下对生殖器官的贡献弱于营养器官。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基施,马铃薯块茎、燕麦叶15N积累量最高,在施氮225 kg·hm-2处理下积累量最大。马铃薯、燕麦来源于土壤氮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肥料氮,单作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块茎、燕麦穗土壤氮积累量均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所降低。可见,基追氮肥促进马铃薯、燕麦土壤氮素和肥料氮吸收平衡,增强植株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和转运。6.马铃薯燕麦间作优势明显,且燕麦的营养竞争能力要强于马铃薯,施氮对间作优势和营养竞争有明显的影响。间作和施氮能促进马铃薯、燕麦产量及品质提升,经济效益明显。单作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燕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施氮150 kg·hm-2马铃薯产量(33635.10kg·hm-2,36796.05 kg·hm-2)及效益(23478.45 元/hm2,24546.75 元/hm2)最佳。2018和2019年,单作和间作模式下施氮150kg·hm-2马铃薯产量较对照增加10.29%、31.23%,18.22%、13.43%;燕麦产量较对照增加89.98%、66.84%,1.07%、21.24%。间作模式下各施氮处理下马铃薯粗蛋白、淀粉、还原性糖、可溶性糖略高于单作,燕麦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与马铃薯表现相反,施氮对马铃薯、燕麦品质的影响要高于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