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阿Q正传》接受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阿Q正传》的读者和读者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试图以近百年来有关《阿Q正传》的阐释为平台,从不同时期的读者关系和读者接受入手,对《阿Q正传》的读者群体之间关系和历代接受做深入分析,梳理《阿Q正传》接受脉络,藉此了解近百年接受史和阐释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不同时代不同类型读者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及其原因,力图宏观地把握《阿Q正传》接受史的规律,以求管中窥豹,为读者接受史研究提供借鉴。另外,《阿Q正传》的接受美学解读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一理论,了解到这一理论的长处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将理论灵活运用。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接受美学视野下《阿Q正传》的读者。以读者理论作为本部分的理论支撑,用伊瑟尔“隐含读者”理论论证鲁迅对《阿Q正传》的“隐含读者”的具体预设,进而从期待视野角度分析《阿Q正传》的现实读者和启蒙对象,在廓清“隐含读者”、现实读者和启蒙对象具体所指的基础上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阿Q正传》百年接受史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将现实读者分为一般读者、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三种类型,研究《阿Q正传》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表以来近百年的三种不同类型读者历时接受情况。具体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并总结出这样的现象:一般读者无意识期待基础之上的接受更加符合作者的意图;而批评家阐释则由于阐释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含义窄化和稳定性的特征,其中权势权威型读者的解读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读者的审美倾向和阅读品位,甚至左右作品的命运;文学史家由于“接受约束”的影响,对《阿Q正传》的阐释往往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三部分分析《阿Q正传》在近百年接受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不同读者群体之间的单向流动现象出发,探索一般读者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其次,从宏观的近百年读者接受之链审视读者期待视野,反思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反思这一文本解读案例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启示。首先,从《阿Q正传》接受史中出现的“诠释不足”和过度政治化诠释之间的矛盾反思诠释限度问题;其次,从《阿Q正传》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阐释中出现的“政治一元化”倾向,反思“期待视野”理论。从接受美学来说,《阿Q正传》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吸引着历代读者对它评论和解读,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赋予它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近百年来《阿Q正传》的效果史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触到时代的脉动,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期待视野,文化语境以及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这些现象和规律也对我们反思接受理论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村级财务管理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结合村级财务管理实际,分析了主要现状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村级财务管理再上新台阶。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突破口是,需要使分散的人口甚至土地,以科学有效的方式,适当地聚集起来,初步实现规模化,进而解决乡村诸多资源分散的问题。通过什么形式实
《五月》一诗由穆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由五节仿七言古诗和四节现代诗组成,这首诗是穆旦对于反讽艺术应用的一个典范。借由"五月"暗喻新旧两种诗体表现的不同世界,通过多个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因其自身和外部
当代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并形成了网络上一种重要的类型文学。本文以穿越小说三位作家:桐华、李歆及天下归元为例,立足于对她们作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化改革,版权产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繁荣经济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凸显。知识经济推动创意创新,促进产业变革,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
本文以《诗经·国风》为研究对象,其具体研究思路是:一、从“地域”(本文以下所言“地域”皆指“王城以东”和“王城以西”各国区域)的视角出发考证《诗经·国风》各地名与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则是农村生活垃圾的激增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涌现。广大农村
采用等温单向压缩方法研究V-5Cr-5Ti(质量分数,%)合金在温度为1423-1573 K、应变速率为0.01-1 s-1条件下的流变应力和组织演化行为。结果表明,流变应力曲线需进行摩擦力修正,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