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阿Q正传》的读者和读者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试图以近百年来有关《阿Q正传》的阐释为平台,从不同时期的读者关系和读者接受入手,对《阿Q正传》的读者群体之间关系和历代接受做深入分析,梳理《阿Q正传》接受脉络,藉此了解近百年接受史和阐释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不同时代不同类型读者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及其原因,力图宏观地把握《阿Q正传》接受史的规律,以求管中窥豹,为读者接受史研究提供借鉴。另外,《阿Q正传》的接受美学解读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一理论,了解到这一理论的长处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将理论灵活运用。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接受美学视野下《阿Q正传》的读者。以读者理论作为本部分的理论支撑,用伊瑟尔“隐含读者”理论论证鲁迅对《阿Q正传》的“隐含读者”的具体预设,进而从期待视野角度分析《阿Q正传》的现实读者和启蒙对象,在廓清“隐含读者”、现实读者和启蒙对象具体所指的基础上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阿Q正传》百年接受史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将现实读者分为一般读者、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三种类型,研究《阿Q正传》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表以来近百年的三种不同类型读者历时接受情况。具体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并总结出这样的现象:一般读者无意识期待基础之上的接受更加符合作者的意图;而批评家阐释则由于阐释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含义窄化和稳定性的特征,其中权势权威型读者的解读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读者的审美倾向和阅读品位,甚至左右作品的命运;文学史家由于“接受约束”的影响,对《阿Q正传》的阐释往往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三部分分析《阿Q正传》在近百年接受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不同读者群体之间的单向流动现象出发,探索一般读者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其次,从宏观的近百年读者接受之链审视读者期待视野,反思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反思这一文本解读案例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启示。首先,从《阿Q正传》接受史中出现的“诠释不足”和过度政治化诠释之间的矛盾反思诠释限度问题;其次,从《阿Q正传》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阐释中出现的“政治一元化”倾向,反思“期待视野”理论。从接受美学来说,《阿Q正传》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吸引着历代读者对它评论和解读,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赋予它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从近百年来《阿Q正传》的效果史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触到时代的脉动,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期待视野,文化语境以及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这些现象和规律也对我们反思接受理论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