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1865年龙门书院在政局动荡的背景下应时而生,开沪上探索新学之路,到1904年改制为龙门师范学校。该校有功于我国初级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对构建本土化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做出重要贡献。1927年,龙门师范学校与多个学校合并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校由单一的师范性学校变为普通科、师范科、商科鼎足而三的综合性中学。从师范学校到综合中学的成功转型,学校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工付出了不懈努力,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65年龙门书院在政局动荡的背景下应时而生,开沪上探索新学之路,到1904年改制为龙门师范学校。该校有功于我国初级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对构建本土化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做出重要贡献。1927年,龙门师范学校与多个学校合并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校由单一的师范性学校变为普通科、师范科、商科鼎足而三的综合性中学。从师范学校到综合中学的成功转型,学校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工付出了不懈努力,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不断探索,励精图治,使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享誉苏省、扬名国内、走向国外的名校。对龙门师范学校到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这一学校转型时期进行专门研究,将其曲折发展历程加以呈现,期望以小见大,借以管窥当时复杂社会境遇下学校转型发展的真实面相和内在逻辑,并力图总结其办学特点与经验。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其一,纵向梳理学校1904-1949年间龙门师范学校到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时期的发展变迁。先考察学校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按照学校变革的重大节点为分期,将学校历史演进划分为五个时期,分三段描述,即龙门师范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师范时期、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时期、抗战及私立沪新中学时期以及复校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时期,对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一纵向探索与勾勒,为之后的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其二,探讨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管理特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他们善于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加之其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治校理念,使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本部分特选取学校历史发展中的典型关键人物——贾丰臻校长(监督)、郑通和校长、沈亦珍校长,深入探寻他们是如何创设育人目标与如何践行管理变革。其三,剖析学校的课程建构与教学革新。通过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与教材编选、实习实践与教育改革、课外活动等层面来探索学校的内涵变革。该校善于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完善自身特色课程体系,尤其侧重借鉴国外传入的教学方式,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生态,注重实践与实习,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其四,考察师生群体及其活动。学校不仅吸收了一批身正学高、敬业爱生的名师来校从业任教,而且在不同时期聘请了诸多博学鸿儒和社会贤达来校开讲助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该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良好社会盛誉。本部分即通过师生群体及其活动的实证分析,彰显该校师生群体的真实样态及其价值意义。其五,总结与反思。本部分以龙门师范学校到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的历史演进为依托,尝试总结学校1904-1949年间变迁转型的特点,反思学校赓续百年的发展动因以及学校办学经验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力图展现该个案在近代学校现代化变迁中的独特办学精神、多维探索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进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教育逐渐被重视了起来,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创造美,从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同时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个性,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合唱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分支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听觉能力等,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旋律美、和声美以及情感美,从而陶冶其情操,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如今合唱教育已经在各类学校普及开来,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冠疫情,国际中文教学工作普遍从线下转到线上进行。调查国际中文教师的线上教学效能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线上教学工作。本文在对教学效能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后,参考徐彩华的教学效能感量表,设计了适用于线上教学效能感的问卷。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具有线上教学经验的国际中文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线上教学效能感的调查。
本文以商周时期的青铜车軎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中国境内出土商周时期车軎材料之后,首先通过类型学的研究,对车軎进行分类与排序。根据车軎的基本形制特征将其分为有折沿的甲类和无折沿的乙类两大类,再对其进行分型、排序。之后根据车軎的型式和组合,及其所属墓葬的年代,将车軎分为早晚两期,共十段。早期为晚商时期到西周晚期,晚期为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并对每期每段的分布范围和区域特点进行了说明。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各个
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传播产业的迅速崛起,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被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蒙古族因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征,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民族文化。通过对蒙古族传统纹样转译方法的研究,系统梳理蒙古族传统纹样;提升蒙古族传统纹样的地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带来经济效益提升附加值。通过对蒙古族传统纹样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将蒙古族传统纹样按照属性分为四大类即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宗教纹样以及其
《新刊續補文選纂注》,刊刻於明萬曆二十二年,是明張鳳翼在元陳仁子《文選補遺》的基礎上進行增刪而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然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人對《新刊續補文選纂注》一書進行全面研究。本文拟對此書進行標點整理,在此基礎上,對其編者、編纂思想、收錄作家作品及其與《文選補遺》和《文選》的相關情況進行詳細考論和比較研究。本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研究部分,共分為五章;下編為整理部分,主要對此書文本進行標點整理,以
流动青少年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适应性问题,如亲子沟通不畅、朋辈关系障碍、对社区生活缺乏认同感、自我评价低以及学习存在困难等,这些问题使得流动青少年容易产生偏差的认知或行为,而被边缘化的处境也让他们极易产生对社会、人际、环境以及自我的疏离感。本文以某城乡结合部的流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工作的小组形式,运用戏剧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在实务中促使流动青少年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生活。经
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愈加趋于强硬,“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始挑战现有国际贸易规则。2020年初全面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在中美贸易关系逐渐僵化导致国内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以及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问题影响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市场的基本组成单位,企业是吸纳就业稳定国内劳动市场的主体。本文重点
公共艺术和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中总是被不断的提起,但是公共艺术与综合材料之间的联系却造成了艺术形式发展的大革新,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本文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去探索材料的发展,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综合材料和公共艺术最大的特征在于材料语言、空间构造、思想观念和互动联系上持续不断的尝试与拓展。两者之间的界限在艺术的进程中越来越模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材料的拓展性实践与艺术观念相融合。物质性、精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低段汉字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应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汉字内容,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进而体悟汉字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其中汉字归类教学旨在学生通过汉语母语的语言学习和言语实践,对语言文字的呈现形式、情感体验和意义类别等抽象特征进行积累、归纳、整合、运用,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目的。
中国传统书画对与“点线”的理解运用——“书画同源”在唐初时期由张彦远提出的这个观点,一直延续到元朝。元代的赵孟頫提出将书法的“线”韵味注入绘画中延续了书画融合对于“点线”的理解。但是这一创作理念却在明末清初,因创作群体主体身份的改变而更迭。由文人士大夫群体为代表的“书家书法”审美意象,转为以傅山、八大山人、石涛等遗民群体书画家为代表的“画学书法”审美意象:将绘画中的技法转换到了书法的技法中去。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