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前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比较普遍,在部分地区、行业和人员当中,信用缺失问题甚至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为扭转信用缺失的被动局面,对信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用问题进行一般的理论探讨。第一章是导论,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阐述了对信用问题进行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第二节综述了国内外的信用研究现状。第三节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指出了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信用思想史进行了考察,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考察了我国的信用思想史,指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肇始了对信用思想的系统思考;秦汉时期的信用思想呈现出明显的神学化和世俗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思想因社会的长期动荡而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隋唐时期的信用思想多侧重于政治实践;宋元特别是两宋时期的信用思想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的信用思想因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而有所突破;民国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赋予信用思想以新的内涵。第二节考察了西方的信用思想史,指出古希腊罗马开启了西方信用思想探究的先河,并在罗马法中出现了信用契约和信用诉讼之规定;中世纪西方社会的信用思想,在承继了古希腊罗马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基督教神学信用伦理的深刻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的信用思想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回归;近代西方社会的信用思想因受到社会契约思想的影响而不断强化,并促使这一时期的信用关系更多地以社会契约的形式确立起来;现代西方社会,不仅信用的契约化思想进一步强化,而且信用的市场化运作也逐渐展开,同时,信用的法制化发展也有了很大推进。第三节考察了马克思的信用思想,梳理了马克思关于信用源流、信用形式、信用功用、信用本质等方面的思想。第三章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信用的基本事实进行了分析,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阐释了信用的基本涵义,在对不同学科视域中的信用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信用的概念进行了一般的阐释;接着对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中介、信用规则、信用环境等信用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提出了过程性中介、形式性中介、技术性中介等三种基本的信用中介;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的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第二节分析了信用的特征本质,首先阐述了信用的人际互动性、利益关联性、伦理约定性等基本特征;接着阐释了信用是承诺与践行的统一、是利益与伦理的统一等本质属性。第三节探讨了信用的若干规律,首先探讨了利益、认识、能力、品德等主体的内在要素对主体信用行为的内在作用;接着探讨了信用主体与信用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探讨了信用主客体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主要的信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信用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审视,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审视了信用的价值属性,主要阐释了信用对信用主体、信用客体、社会的有用性。第二节审视了信用的价值分类,首先从主体存在形态的视角将信用的价值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然后从主体需要内容的视角将信用的价值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最后从信用在主体价值观中的地位的视角将信用的价值分为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第三节审视了信用的价值选择,首先论述了信用的价值选择的目标,即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接着论述了信用的价值选择的原则,即信用的价值选择的多维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最后论述了信用的价值选择的策略,即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第五章从实践论的角度对信用的实践建构进行了探讨,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对我国信用现状的认识,首先指出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信用缺失普遍存在的情况;接着指出了我国的信用制度、信用管理、信用服务等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第二节是对信用理念的建构,提出了要树立信用价值理念、信用义务理念、信用维权理念等科学的信用理念。第三节是对信用体系的建构,首先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的法律、规则、标准等信用制度体系;接着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行业、部门的信用管理体系;最后提出要建立健全征信、评价、担保等信用服务体系。第四节是对信用环境的建构,首先提出营造一个良好的利益谐衡环境;接着提出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塑造环境;然后提出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引导环境;最后提出营造一个良好的典型示范环境。结语部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的信用建设进行了展望。这部分内容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壮大,随着我国社会利益的进一步谐衡发展,随着包括信用文化在内的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随着包括信用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随着一系列信用实践建构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地推进我国社会的信用建设,并从而把我国建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和谐的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