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农村的产业基础,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水利建设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它实际上覆盖了我国全部农田灌溉面积、排涝面积以及旱作农业抗旱补灌面积,被称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各子系统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还是跟不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公共财政支持不足,融资方式单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不顺、责权不清等原因,设备陈旧老化,更新改造滞后,防洪除涝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从需求方面里来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一方面真正揭示了农民的偏好,使得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正地用好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市场需要供需平衡来达到最佳状态,只有准确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才能更准确的确定投资方向,做到真正使农村集体及农户收益,调动好群众的建设积极性,提高好民间资本的参与性。但由于农民主观认识不强,表达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的真正需求声音无法高效率地传递给供给决策者,这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出现了供需失衡的情况。因此,本文将以公共产品及其均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信息非对称理论为指导,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的变迁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国家宏观数据和笔者对江苏省如东县的实地调研微观数据分析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后根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特点,农民需求现状,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需求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并尝试提出一系列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需问题的建议。通过将政府的宏观抉择与农民的真实意愿有效结合的角度,希望能对提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及农民投资建设积极性提供些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