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路——浅析济慈诗歌中的矛盾现象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济慈诗作中表现出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及由此衍生出的温柔感伤与坚强意志这两种因素并存的背后因为,重新定义这一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诗人的宗教情怀。   评论家多认为济慈缺乏坚定的宗教信仰,而其诗作中的矛盾现象更是诗人自身矛盾思想的真实写照。作者认为,要恰当理解诗作中的矛盾现象,最恰当的方法是把它们置于宗教背景中。济慈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对传统宗教和终极真理持怀疑态度的人如何在充满痛苦的现实世界找到救赎之路。而他提出的答案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美的原则”。   济慈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不是出于逃避和幻想,而是基于理性的探索。通过将幻想世界的美置放于残酷的现实框架中,济慈升华了美的意义和价值,并发展了一种完全人性化了的对美的信仰。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感叹词被学者界定为用来模拟自然声音、表达特定情绪情感的词,并将其视为拟声词的一种。然而,随后的许多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感叹词形成的原因都可笼统地归为对自然声音
连贯是英语写作的重要方面。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人多数的语言学家及教师都将写作中连贯研究的重点放在衔接机制上,譬如语法和词汇衔接,而忽视了从语篇元功能及主位推进模式来研
学位
语言学习不仅涉及到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传统的高职英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状况,导致了外语教学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社会生活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从事外贸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应地,英语作为贸易交流的工具,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重
1993年,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因其《宠儿》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她个人的文学生涯成功的标志,也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