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作用较明显的相关因素,为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二级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入选2015.7.1-2016.12.31于我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7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75.78±10.154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双颈及双下肢动脉彩超、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检查。所有入选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131例,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6例,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按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冠心病组(43例),下肢动脉闭塞组(49例),颈动脉斑块组(39例)。  结果:1.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24h-SCV、d-DCV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DBP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24h-SBP、24h-SSD、d-SBP、d-SSD、d-SCV、n-SBP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4h-DBP、d-DBP显著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24h-DBP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24h-SS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冠心病组24h-SBP、24h-SCV、d-SBP、d-SCV、n-SBP较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升高,24h-DBP、d-DBP、 n-DBP较非动脉粥样硬化组降低(P<0.05);冠心病组24h-SSD、d-SSD较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升高(P<0.01),24h-SSD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下肢动脉闭塞组d-SCV、d-DCV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DBP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24h-SBP、24h-SSD、d-SBP、d-SSD、n-SBP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4h-DBP、d-DBP显著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24h-SBP、d-SSD是下肢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4.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24h-SBP、d-SBP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24h-SSD、d-SSD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4h-DBP显著低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24h-SBP、24h-SSD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5.冠心病组、下肢动脉闭塞组、颈动脉斑块组,三组间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  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组24h-SSD较非动脉粥样硬化组明显升高,说明BPV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关联;2.24h-SSD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4h-SBP、d-SSD是下肢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24h-SBP、24h-SSD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3.冠心病组、下肢动脉闭塞组及颈动脉斑块组,三组之间BPV无统计学差异。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培养英语翻译人才、高校翻译教学以及相关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广泛引起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如何切实增强翻译能力的问题上,人们过多的把关注点放在了英语语言层次,但本
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工作中,教师的个人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都应当将“为人师表”牢记在心,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更好的维护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秩序不能仅仅依靠现行的制度,还要靠工商管理部门在其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职能,尤其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现状,为了提高小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本文通过语文课堂,进行几方面教学策略阐
从各类文化形态中,可以看出日本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中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于日本文化的观察,提炼出日本美学中寂、凄、洁三种因素.笔者结合文学、建
对儿童而言,通过阅读,能扩充儿童的知识经验、改变儿童的看法、升华儿童的思想情感、迁移儿童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而且使儿童扩大书面词汇量、掌握丰富的文学语言的表达方
如今,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更加重视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教材的建设与管理自然也是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阐述了成人教育教材开发的基本思路,然后从自学指导、设置单元首页、正文编
中华大地文化资源丰富,地方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为地方节日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契机.随着一些知名网站的推广,各地方节日得以迅速传播推广,但同时
曹禺的剧作《雷雨》中蕴涵着多重文学母题,这是它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对《雷雨》内容的分析,结合自身阅读体会,对该剧中的文学母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