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语言的差异性,有些语言(如中文)允许零宾语,有些(如英语)则不允许。在二语习得领域,零宾语习失现象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前人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零宾语习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英语水平与习失情况的关系和零宾语习失是否与语法位置(主句和从句)有关。本文通过对118(其中108份有效)位三个英语水平层次的母语为中文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9(其中8份有效)位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进行语言地道性判断测试,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验证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试图从话题化程度和零指代等角度探讨更多零宾语习失的本质和影响零宾语习失的因素。与前人大部分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支持了王月华、于善志(2012)的部分研究结果:一,零宾语习失与英语水平有关,且高级阶段的学习者(语言学专业研三学生)能习失零宾语。初级阶段的二语学习者受母语迁移比较明显,随着英语水平提高,到中级阶段学习者对零宾语的拒绝能力有所提高,但仍与高级阶段学习者的习失情况有显著差异。高级阶段学习者对英语中零宾语的拒绝表现接近英语母语者。二、中国学习者习失从句中的零宾语遇到的困难比主句中的零宾语大。另外,本文通过从话题化程度和零指代等角度做尝试性探索发现:一、对于存在零照应的英语句簇,高级阶段学习者更容易拒绝其中的零宾语。相反,初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更容易接受这些话题化程度较高的句簇中的零宾语。二、零宾语习失问题其实是受母语中零指代迁移的影响。我们从接口理论(the Interface Theory)和迁移理论解释了高级阶段学习者能习失零宾语的现象。零宾语现象涉及句法和语用的接口,接口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首先习得句法内部接口特征后才能逐渐完成对句法-语用等外部接口特征的习得,只有二语高级水平者才能完成语篇参数的设定。另外,本研究认为高级阶段二语学习者接受对零成分的课堂明示教学有助于对作为子集的二语(英语)中零宾语的习失,而初中级阶段学习者由于缺乏负面证据,受母语迁移影响,难以习失零宾语。对于中国学习者更易习失主句中的零宾语,本文从句法层级性和认知层次两个维度加以解释,主句中出现零宾语,较之从句的零宾语,其认知突显度更高,更容易被察觉。对于话题化程度与零宾语习失关系的解释,我们认为,一方面,话题化程度高的句簇(即话题链结构)提供了大量的意义信息,为注重意义(meaning-focused)的低水平学习者理解句子意思提供了便利,同时使他们对句子结构成分(如零宾语)的合法性有所忽略。另一方面,话题化程度高的句簇中,零宾语出现频率的增加更易引起重视形式(form-focused)的高水平学习者对其不合法性的察觉。为了验证零宾语习失与零指代的关系,我们分别考察了有前指的零宾语,即零指代,和无前指的零宾语,即非零指代。结果发现受试们能够明显更成功地拒绝非零指代的零宾语。我们认为,一方面,非零指代的零宾语不能让二语习得者受试找到任何先行词,从一语和二语思维两个方面阻断了他们对测试句子的理解。另一方面,一语中文和二语英语中都不允许非零指代零宾语的存在,受试在判断带有非零指代的零宾语的句子时,不存在一语的负迁移影响,因此受试对这类零宾语能够更直接地做出判断。因此,本文提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零宾语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零指代的问题,不涉及没有前指的“货真价实的”零宾语。总之,本研究对二语习得过程中零宾语习失现象具有一定突破性的探讨,能够更好地揭示二语习得者中介语的内部规律。同时,也能为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提供一些启示,如教学中应明示性地强调英语动词后不能省略前指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