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5%以上,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全国 80%以上的商品粮,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 90%以上,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与此同时,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却不容乐观: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支困难;粮食生产比较收益率低、产业竞争力弱;粮农种粮收入增长缓慢,激励农民安心种粮的动力严重不足。粮食主产区成了关键的问题区域。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利益失衡是根源,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存在利益损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高效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国家粮食安全三者之间关系。本研究目的和内容正基于此。
本论文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粮食主产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外部性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等为指导,系统研究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贡献和机会成本损失,深入探讨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中存在问题和粮食生产中利益相关主体的矛盾与冲突,客观揭示了需要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平衡粮食生产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确保商品粮生产安全。首先,通过对我国典型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省利益补偿机制实施效果分析,找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中相关利益者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明确了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存在利益失衡,也为补偿主、客体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再次,从普通种粮农户微观层面入手,对利益补偿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使得后期构建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有了微观层面数据支撑。第四,在前面几部分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上对粮食生产外部性、粮食主产区重要贡献及机会成本损失的重新认识,构建了两个层次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并对各层补偿标准测算进行应用研究。最后,针对补偿机制运行中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及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粮食生产具有多种价值,主产区存在外部性和机会成本损失。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碳源,对维持自然平衡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粮食生产保障国家商品粮供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非市场价值,且具有外部性。粮食生产所用要素有多种用途,耕地对承包耕地的农户来讲,可以改变耕地用途,生产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讲,可以把耕地收为国有,变为收益更高的工业、商业用地,主产区政府和农户都存在机会成本损失;农民外出务工机会的增多,且较高的务工收入,使得农村劳动力要素也存在机会成本损失。以上构成了粮食主产区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2)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效果不强且逐渐减弱。以种粮大省--河南省为例,分别就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综合情况和补偿效应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①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评价一般,机制运行效果不理想,五个指标中,除“补偿监督”是“良好”外,其它几个指标都是“一般”,而“补偿标准”相对最差,其评价结果为“较差”;②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补偿效应得分整体上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7.5%,说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不断提高,但提高速度不断下降,补偿效应不断弱化。
(3)粮食生产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冲突。粮食生产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粮食主销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粮农和粮食消费者。他们之间的多重利益博弈结果表明,当前的制度安排很难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各主体间出现了利益失衡。
(4)利用河南省种粮大县566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农户对利益补偿机制需求,并采用 Logistic 模型对农户利益补偿补偿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收益与其它收益对比、对补偿政策的了解、补贴政策效果、对补偿依据、方式、标准的评价和对政府信贷政策评价的影响显著。农户是粮食生产的实施者,对利益补偿效应的评价会影响其种粮意愿,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因此,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必须关注农户的利益诉求,选择合理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对农户在粮食生产的种种贡献和机会成本给予有效弥补,从而激发他们在粮食生产量和质方面的潜能。
(5)以基金为核心构建两个层次的利益补偿机制。第一层次是基于粮食生产外部性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主要解决粮食生产中粮食安全效益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第二层次是基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损失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主要解决粮食生产用地多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损失内部化问题。在两个层次的利益补偿机制中,多元化的补偿主、客体确定充分体现了“谁受益,谁补偿”和“谁受损、谁受偿”的原则;多角度的补偿标准测算充分反映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主体粮食生产价值和在粮食生产中机会成本;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粮食主产区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基金为核心构建自上而下的四级管理委员会使得补偿机制能够低成本有效运行;监督机制和政策建议的有效落实将会为补偿机制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本论文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粮食主产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外部性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等为指导,系统研究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贡献和机会成本损失,深入探讨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中存在问题和粮食生产中利益相关主体的矛盾与冲突,客观揭示了需要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平衡粮食生产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确保商品粮生产安全。首先,通过对我国典型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省利益补偿机制实施效果分析,找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中相关利益者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明确了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存在利益失衡,也为补偿主、客体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再次,从普通种粮农户微观层面入手,对利益补偿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使得后期构建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有了微观层面数据支撑。第四,在前面几部分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上对粮食生产外部性、粮食主产区重要贡献及机会成本损失的重新认识,构建了两个层次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并对各层补偿标准测算进行应用研究。最后,针对补偿机制运行中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及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粮食生产具有多种价值,主产区存在外部性和机会成本损失。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碳源,对维持自然平衡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粮食生产保障国家商品粮供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非市场价值,且具有外部性。粮食生产所用要素有多种用途,耕地对承包耕地的农户来讲,可以改变耕地用途,生产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讲,可以把耕地收为国有,变为收益更高的工业、商业用地,主产区政府和农户都存在机会成本损失;农民外出务工机会的增多,且较高的务工收入,使得农村劳动力要素也存在机会成本损失。以上构成了粮食主产区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2)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效果不强且逐渐减弱。以种粮大省--河南省为例,分别就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综合情况和补偿效应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①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综合评价一般,机制运行效果不理想,五个指标中,除“补偿监督”是“良好”外,其它几个指标都是“一般”,而“补偿标准”相对最差,其评价结果为“较差”;②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补偿效应得分整体上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7.5%,说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不断提高,但提高速度不断下降,补偿效应不断弱化。
(3)粮食生产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冲突。粮食生产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粮食主销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粮农和粮食消费者。他们之间的多重利益博弈结果表明,当前的制度安排很难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各主体间出现了利益失衡。
(4)利用河南省种粮大县566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农户对利益补偿机制需求,并采用 Logistic 模型对农户利益补偿补偿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收益与其它收益对比、对补偿政策的了解、补贴政策效果、对补偿依据、方式、标准的评价和对政府信贷政策评价的影响显著。农户是粮食生产的实施者,对利益补偿效应的评价会影响其种粮意愿,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因此,构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必须关注农户的利益诉求,选择合理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对农户在粮食生产的种种贡献和机会成本给予有效弥补,从而激发他们在粮食生产量和质方面的潜能。
(5)以基金为核心构建两个层次的利益补偿机制。第一层次是基于粮食生产外部性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主要解决粮食生产中粮食安全效益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第二层次是基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损失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主要解决粮食生产用地多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损失内部化问题。在两个层次的利益补偿机制中,多元化的补偿主、客体确定充分体现了“谁受益,谁补偿”和“谁受损、谁受偿”的原则;多角度的补偿标准测算充分反映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主体粮食生产价值和在粮食生产中机会成本;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粮食主产区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基金为核心构建自上而下的四级管理委员会使得补偿机制能够低成本有效运行;监督机制和政策建议的有效落实将会为补偿机制高效运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