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宋隐逸诗人为研究对象,对隐逸诗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群体和文化现象作深入全面的探讨,对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群体风貌做出客观全面的描述,客观再现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生活状态,对于隐逸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北宋隐逸诗人的群体风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切入,对北宋隐逸诗人的群体风貌作出描述。第一节“北宋隐逸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从时间角度出发,考察在北宋王朝的特定时期内,特定时代气氛,特定文化政策以及特定政治事件影响下的隐逸诗人这一特殊群体。本文认为在北宋王朝初期和末期,隐逸诗人相对较多,这和王朝建立之时与倾覆之前的社会非常态有密切关系;北宋王朝的文化政策,以及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都对隐逸诗人有一定影响;北宋时期的政治风波,如庆历党争、元祐党争、崇宁党争与宣和党争等,对隐逸诗人也有深层次的影响。第二节“北宋隐逸诗人的地域背景及其影响”,从隐逸诗人的地域分布加以考察,揭示其在地域分布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并且探讨了形成这种分布状态的原因。本文认为北宋隐逸诗人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为南多北少,甚至南有北无的状态,而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南北文化政策的差异则是形成这一状态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亲缘关系和师缘关系与隐逸诗人的地域分布也有一定关系。 第二章“北宋隐逸诗人的生活状态”,对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作了客观地考察。本文认为隐逸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或者具有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在生活状态上显然与社会大众不同,在精神状态上也不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合谋,因此,才会构成所谓“隐逸文化”或者“隐士文化”。第一节“北宋隐逸诗人的扬州大学硕士论文生活来源”,探寻北宋隐逸诗人的生活依靠和经济来源。文章认为北宋隐逸诗人的生活来源多源自于官方赠赐、亲朋资助、聚徒讲学、亲耕田里和生平积蓄等。第二节“北宋隐逸诗人的交往情况”,认为多数的隐逸诗人都有非常广泛的交往范围。文章考察了隐士与隐士的交往,隐士与官员的交往,隐士与僧道的交往等,并且分析了这种交往建立的基础和原因。 第三章“北宋隐逸诗人的诗歌创作”,结合个案总结出北宋隐逸诗人诗歌创作的历史地位,内容主题和审美品格,并从作家与作品,主体与文本的互动中揭示出隐逸诗人群体中的矛盾。第一节“林泉高致与实际选择”,指出了隐居作为志趣和作为实际生活方式的不同,并且以林通的诗歌创作为例,分析了隐逸诗人与山水林泉的重要关系。第二节“放浪形迹与清苦模式”,分析了隐逸诗人的生活方式与创作的态度,以潘间、魏野为代表,指出了部分隐逸诗人的不同面目及其诗歌创作特征。第三节“尘外之趣与价值追问”,指出并非所有的北宋隐逸诗人都是遗世独立的,他们在追求脱俗志趣的同时,也有非常强烈的现世体验。第四节“理学理趣与道济天下”,以隐逸诗人的角度对邵雍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他的诗歌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分析了这一较为特殊的隐逸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北宋隐逸诗人的其他创作”。在主要分析了北宋隐逸诗人的诗歌创作之后,本文涉及了他们作为词人和散文家的创作。北宋隐逸诗人的散文创作成果传世并不多,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在文学史、思想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北宋隐逸诗人的词创作也不算繁荣,今天可以见到的词作品也不多,后世词话、词论亦较少提及,但其中也不乏部分较为精彩的作品。第一节“北宋隐逸诗人的散文创作”,以两位创作成果相对丰富的作家孙复和李靓为例,考察了他们的散文创作。第二节“北宋隐逸诗人的词创作”,以谢逸的词创作为重点,分析了隐逸诗人在诗与词中所表现的不同主题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