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要素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视角对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差异进行解释。首先,从宏观层面的结构转型、比较优势消失,行业层面的市场集中度差异、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差异对导致企业经营绩效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基于资源优势理论,提出企业层面的原因才是导致经营绩效差异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层面,创新、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产品质量、资本结构、规模等诸多因素都将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差异,但一方面难以反映何种原因对企业经营绩效差异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无法解释不同原因之间所存在的交叉性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了微观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提出了从要素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视角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差异进行解释。早期对要素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家层面或行业层面,更加关注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Solow(1956)的研究则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数量增加带来的增长效应(GrowthEffect)和要素水平提升带来的水平效应(Level Effect),且全要素生产率才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来看,经济增长符合从要素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理论性基础。从中国的发展现实来看,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向"中等收入陷阱"演变的过程也证明了经济增长符合从要素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现实基础。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绩效息息相关,在微观层面,经营绩效也应当符合由要素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规律。在实证部分,本文采用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四校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一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主要探究了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选取劳动生产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出现普遍性下滑的现象,且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基于LP方法计算的TFP作为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资本指标,以劳动力人数作为劳动力指标,以土地面积作为土地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经营绩效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要素指标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很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负相关。进一步控制规模、所有制结构、年龄、市场份额及出口结构等一系列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要素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某些要素指标和企业经营绩效甚至出现了负相关。将数据按照年份、经营绩效进行分组后,回归的结果仍是稳健的,进一步说明了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其经营绩效也越好。以上的结论证明了在要素已经无法带来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却能够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驱动力的不同导致了企业经营绩效的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一是对效率低下的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策略,对无效率的企业实施淘汰策略;二是实现企业家转型,将"制度型企业家"转型为"创新型企业家";三是实现人力资本转型,由"劳动力数量"转型为"人力资本质量";四是实现创新模式转型,由"政府主导型创新"转型为"企业主导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