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之同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目前国内因环境污染而提起的公益诉讼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诉讼主体限制在受害人及其利害关系人这一狭窄的范畴,使得一些热心环保事业的公民不能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当今世界,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张,扩大了诉讼的原告资格。这有利于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企业自觉守法和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意义十分深远。基于现实的紧迫性和国外实践经验的可借鉴性,我国应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法律制度。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概念。首先,阐述公共利益的内涵,进而介绍公益诉讼的历史缘由、含义,并将环境公益诉讼概念的界定作为重点,对其特征和判断标准加以论述,试图较为全面地阐释环境公益诉讼。其次,明确原告资格的定义,界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将原告资格区别于原告、起诉条件和胜诉这三个概念。第二章考察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包括立法上的规定和判例法上的发展过程,介绍公民诉讼原告资格在美国所经历的一个由宽松到限制再到宽松的过程,阐明各时期经典判例中对环境公民诉讼原告资格的要求,并指出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启示。第三章是对我国放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合理性分析。首先,介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现状,包括立法现状与司法现状,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指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缺失。与此同时,地方司法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崭露头角,取得成功;社会各界也都呼唤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原告资格。可见,在我国扩张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章重点阐述如何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这是论文的核心。首先,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设计中,主张赋予检察机关、环境行政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以期调动广泛的力量来保护环境。其次,指出自然物不能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最后,对原告多元化的问题进行协调,以求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展后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