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变革是以语言文字的革新为起始和标志的,而白话文运动在这场历史文化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已经成为公认的和不争的事实。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之前开始酝酿、发动,延伸到民国成立,尔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连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虽然晚清白话文在文学性上无法与五四白话文相比,但其当时显示出的文学现象的复杂性绝不亚于甚至超过五四。本文以晚清白话文以及深受白话文影响的“新民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晚清白话文热潮下散文新变的复杂过程,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评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借文白兴衰追溯晚清散文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散文产生过的影响,采取个案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重在显示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所以能形成规模,媒介及媒介场的变化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晚清白话文运动所依赖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媒介有三层:一是在传播媒介中被传输的语言形式,二是直接的传播媒介——报刊杂志,三是间接传播白话文的媒介——讲报活动。但无论采用哪种媒介都是受到使用媒介的人对于媒介为谁服务和怎样使用的观念制约的。甲午一战后,面对迫在眉睫的民族生存危机、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危机,开启民智保种救国这个问题摆在了时人面前。晚清白话文运动受到外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而其产生与形成过程则更与中国知识阶层的“启蒙”思潮紧密关联。第二章重在考察当时白话报登载的三种主要白话文类型:论说文、时事文、论学文。晚清白话文运动所显示的激情与它的“时代精神”是相得益彰的,或者说这场运动恰切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晚晴白话文比同时代的其他文体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核心话题,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在形式上,晚清白话文同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三章重在讨论梁启超的“新民体”。白话文体的繁荣,终于引动了传统文言文体秩序的调整。梁启超将俚语俗语及外国语法一并引入文言文中,以代替传统文章必须的烦琐深奥的成语典故。他的“新民体”虽然并未彻底从文言和文以载道的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却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白话文热潮影响下的“新民体”散文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近代白话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认为,这一切都为冲破根深蒂固的文言传统语言价值观念和审美模式,为现代白话散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空间。这对于散文的真正走向大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晚清白话文以不可阻挡之势逐渐蔓延开去,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终于启引了现代性质的散文话语的萌生,作用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