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脑外伤、脑瘤、脑血管病等许多疾病伴发的常见病理损害过程,它的进展程度对原发病的预后起决定性作用。临床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直接结果是形成脑水肿,随着脑水肿的进行性加重,颅内压增高,常导致脑疝而死亡,且死亡率高,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了,因此研究其可能的机制和治疗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认识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脑屏障(BBB)的损害在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血脑屏障损害的实质是一种膜系统受损的结果。对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BBB由三层结构组成: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基膜和胶质细胞足突。脑缺血再灌注的损害亦表现为这三种结构的破坏,从而改变其通透性致脑水肿的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个比较大的蛋白酶家族,主要分解细胞外基质(ECM)。机体同时存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物(TIMP),MMP与TIMP之间保持相对的特异性和功能上的动态平衡。在各种病理条件下打破了这种平衡,就会导致过份的细胞外基质分解,产生相应的病理损害。其中的明胶酶-B(MMP-9),主要分解Ⅳ-型明胶蛋白,TIMP-1为其相应组织抑制物。而BBB的基膜成分是一种明胶蛋白,因此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可能会遭受该酶的过度分解破坏,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此时,施以外源性人工合成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B-94,能阻扼这种损害作用,减轻脑水肿的程度。因此,研究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这种酶系统的平衡紊乱导致BBB的功能改变和施以外源性的酶抑制剂对这种病理改变的影响,从中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材料和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Wistar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生理盐水组,脑缺血酶抑制剂治疗组。以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Even’s blue(EB)渗出量反映BBB的通透性,用干湿比法测定脑水含量。并用常规病理切片和电镜观察脑 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两种酶在生理及病 理状态下的不同表达情况。 结 果 EB 渗出量: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生 理盐水组在3、48小时处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其余6、15、24、120、168 小时处虽较正常组高但无显著意义;脑缺血酶抑制剂治疗组较生理盐水 组仅在3、48小时处明显降低,其余各时问点上均无显著差异。 脑水含量百分比: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脑 缺血生理盐水组在灌注3小时后脑水含量开始增高,到24、48小时达 到高峰,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脑缺血酶抑制剂治疗组脑水含量在24、 48小时处明显低于脑缺血生理盐水组,在3小时处无显著差异。 HE染色切片:观察CAI区锥体细胞密度,正常对照组为240 土 14.0(锥体神经元数/mm),假手术组较之没有明显差别。脑 缺血生理盐水组缺血再灌注后3 天、7 天的细胞密度值分别为 10.5土3.0、7.0士2.0;脑缺血酶抑制剂治疗组3、7天细胞密度 为 114.5士 19.0、109.5士 15.5。组间差异显著(P<0.05)。 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再灌注后48 小时取材切片,发现脑缺 血生理盐水组在48小时处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而脑缺血酶抑制剂治疗 组看到在同一时间处超微结构改变较轻,比较脑缺血生理盐水组有明显 差异。 免疫组化测定结果:观察3、48 小时两个时间段,正常对 照组及假手术组看不到两个酶的明显表达,两组比较无明显差 别。生理盐水组MMPg、TIMPI在48小时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 及假手术组增高,缺血酶抑制剂治疗组两酶的表达分别较缺血 组在同一时间点上明显减低。生理盐水组、缺血酶抑制剂治疗 组两酶的表达在3小时处均未见明显表达。 .3-结 论1.全脑缺血再灌注时,可造成脑水含量增加和血脑屏障通透 性的改变。2.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该酶的抑 制剂能减轻脑水肿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3.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在各种病 理或生理条件下两者之间有其内在的紧密联系。4.人工合成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 一个新的治疗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