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形态习性、生理机能等与其赖以生存的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应激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受到刺激时维持机体稳态的防御性为,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硬骨鱼中除了垂体下丘脑系统外,还具有其独有的另外一套神经内分泌系统——尾部神经分泌系统。有关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有关其发生发育过程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作为一种暖温性近海底栖鱼类,目前对其进行的研究多集中在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日本鬼鲉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骨骼发育、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早期发育、早期发育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度的耐受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对日本鬼鲉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描述了其胚胎发育、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日本鬼鲉受精卵透明、无油球。在水温19-23℃经过40-60h脱膜孵化。发育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初孵仔鱼全长3.9mm,3日龄开口,5日龄卵黄消失。此后,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陆续发育。10日龄出现尾鳍鳍条,13日龄尾索上翘,15日龄为其基本形成。20日龄成型。25日龄左右体色和习性发生变化。35日龄各鳍条发育恒定,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鱼相同。2、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早期发育过程中(初孵-35日龄)脊柱和附肢骨骼的系统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1龄髓弓和13日龄脉弓先后发育为起点,20日龄椎体、髓棘、脉棘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发育顺序和骨化均为从前向后。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为肩带、尾下骨、胸鳍支鳍骨、腰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尾上骨。3日龄胸鳍的匙骨、支鳍骨原基已形成,11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腰带和腹鳍出现较晚(18日龄),并且发育较快。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出现在20日龄,背鳍从身体中部出现,此后鳍棘支鳍骨由前向后发育,而臀鳍从身体中部向后发育。尾鳍发育以8日龄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15日龄尾鳍基本成型,上下两叶支鳍骨形成,把尾鳍条分为上下两部分。32日龄尾鳍支鳍骨形成并初步完成骨化。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的研究可为早期功能是硬性的研究提供依据。3、以常规组织学的方法对日本鬼鲉成鱼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和早期发育阶段不同日龄个体进行处理,通过连续切片,采用H.E和天青Ⅱ-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其成鱼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尾部神经分泌系统进行系统的组织学观察,以及通过UⅠ/UⅡ的抗血清对日本鬼鲉成鱼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尾部神经分泌系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Dahlgren细胞胞体较大、呈嗜碱性、具有多态的核、对UⅠ/UⅡ抗血清具有免疫反应。Dahlgren细胞主要分布在尾部脊髓后端,在中央管两侧成对称分布。完整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Dahlgren细胞随着个体发育的进行而发生变化。4、对日本鬼鲉仔鱼期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度的耐受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鬼鲉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度的耐受力存在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宜盐度范围也不完全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度5适应能力的差异,在开口后仔鱼对5盐度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初孵仔鱼的最适盐度范围是20-25,开口前仔鱼、开口后仔鱼、卵黄消失前仔鱼、卵黄消失后仔鱼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0-15,仔鱼后期对盐度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日本鬼鲉不同发育阶段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的SAI值与其平均存活时间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