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基础到社会资本——竞争优势理论的综合视角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y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优势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竞争优势理论也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在战略管理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前,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没有涉及到竞争优势的问题,所有的企业从长期来看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管理既不能带来超额利润也不会导致经营失败,管理能力和管理过程是预先设定的,企业管理因此被称为黑箱问题,经济学角度的竞争优势理论等价于“静态均衡理论”。Porter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战略管理的产业结构分析框架,认为企业能够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利用来获取竞争优势,这就是“静态外生理论”。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资源基础观(RBV)批评产业分析对企业外部环境过于依赖,将视角转向企业内部,提出企业内部的异质性资源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与之同时,动态能力理论(DCP)通过提出动态化概念对RBV的静态性提出有力的挑战,因此RBV又称为“静态内生理论”,而动态能力理论可以称为“动态内生理论”。   本文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竞争环境的变迁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竞争优势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至少存在两个重大弱点,首先它没有提供动态能力的生成机制,因此理论内核薄弱;其次,和以往的竞争优势理论一样,它仅仅在经济维度上讨论企业战略,忽视了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因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缺乏嵌入性的动态能力理论,可以称为“局部动态能力理论”,因为它的动态性建立在企业内部,而没有考虑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社会资本理论的嵌入性假设,扩展了动态能力的约束条件,因此可以帮助建立“全局动态能力理论”。全面理解竞争优势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构建动态能力理论。   本文主要致力于解决竞争优势理论的上述两个症结。本文的前半部分回顾了RBV和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观点,梳理了RBV和动态能力理论之间的理论渊源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提出动态能力是资源组合的动态形式,为RBV和DCP两种理论旷日持久的囿于概念的争论提出一个解决框架,以便研究者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更有实质意义的理论上来。然后,本文通过引入知识的动态机制为动态能力理论建立起动力学基础,提出并论证了动态性是确保企业竞争优势先决条件的观点。   本文的后半部分则主要解决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忽视具体社会背景的问题。“社会嵌入性”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完全由单个企业的行动来决定,对此视而不见则会对战略决策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社会嵌入性的桥梁。因此本文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资本的分析,提出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到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讨论了社会资本的治理机制,亦即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是与社会资本相对应的治理机制和制度安排,本文从治理机制的角度对竞争优势理论进行租金创造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局部的网络治理分析研究网络治理对于单个企业的租金创造的影响,全局的网络治理分析则是对于全体网络成员的效应。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从综合的视角建立了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体系。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居民生活质量及医疗水平逐渐提高,我们开始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问题。“银发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生了巨大的养老保障需求,在我国长达三十余年的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北方地区的雾霾天气日趋增多。区域性的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以细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为主,既威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变进程,在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持续加大的同时也提升了对空气污染防治的压力。因此,了解我国空气质量的现状,并对空气质量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是改善空气质量最有效的途径。